南安教育发展共同体推行“轮流做东”制,联合举办大型教学开放活动。
经过一两年的实践,“1+N”的“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已助力一批学校快速成长起来。但在调研中,南安市教育局发现,有些瓶颈亟须破解。
“一所优质学校引领多所成员校,共同体学校具体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南安市教育局局长陈少波介绍,整齐划一的活动可能造成个别学校“够不着”或“吃不饱”,导致个别学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或出现同质化的现象。
为此,南安市探索推动“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朝着三大方向转型:由名优校名优资源“统一配送”转为“按需配送”,实现从“要我”发展走向“我要”发展;由名优校名优教师单向对成员校输出转为共同体名优教师多校多边交流,实现从“单优”走向“全优”;活动举办由“名优校—成员校”的主配角模式转为“轮流做东”制,不断推动学校从“量变”走向“质变”。(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 通讯员 陈桂滨 郭志贤 文/图)
“按需配送”助力成员校攻克难点
“柳城小学教育发展共同体有5所学校,办学规模、性质差异较大。”柳城小学校长林小波介绍,“为了满足不同成员校的需求,我们采取‘按需配送’方式为他们提供个性服务,比如遴选柳影社团小团队助力南安市第五实验小学的艺术节,选派中层干部协助南安市第十小学创建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学校。”
据悉,为了助力成员校特色发展,南安市教育局要求各共同体学校应具有“地图意识”和“定制功能”,名优校要了解成员校需求,并因校制宜为不同成员校提供个性服务和支持;成员校要了解整个共同体全景图,积极主动与名优校沟通,共同找准发力点,自主导航,主动朝着目标奋进,将长期规划细化成短期的目标,并逐个突破、实现,推动学校朝着优质且有特色的方向发展。
“联合培养”助力共同体培育亮点
“我们学校由乡村小学升格为市直小学,我虽然有完小中层工作经验,但作为市直小学中层干部,仍然感觉压力很大,有时甚至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南安市第五实验小学一位中层干部说,近一年来,通过与共同体学校中层干部交流,学到许多经验与本领,焦虑感减退,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而在南安最西北山区学校蓬华中心小学,因为位置偏、生源少,部分学科教师队伍偏弱,即使有些学科有了自己的名师,“也总是自我定位为农村,自信心不足”。有交流,才能更准确地定位和成长,该校校长苏德强说,共同体通过将名师资源集中起来,实行多校多边交流进行联合培养,既带动薄弱学科发展,又促进名师成长,自信心显著增长。
为了盘活资源,让优质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南安市教育局要求各共同体要积极探索中层干部“联合培养”制,名优校要牵头建立培养机制,调研了解中层干部的需求及困惑,开展业务交流、培训、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中层干部的学习力、执行力、协调力、合作力和创新力。同时,要积极推动名优教师“多边交流”制,将名优教师聚集起来,组团为有需求的学校服务,充分发挥名师资源,助力学校由单科或多科优秀走向全学科的优秀。
“轮流做东”助力成员校成为焦点
“第一次举办泉州市‘强质量·树品牌’教学开放活动压力很大,但收获很多,”南安市第三小学负责人吕敦盛介绍,“第一次当家,发现实在不容易,一场活动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多,还好有共同体名优校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指导与帮助,以及溪美中心小学等成员校的默默支持,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通过与来自泉州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学校、老师的交流,南安市第三小学更加准确、全面了解学校发展情况及自己在整个区域教育发展的位置,同时也更加清楚未来发展方向。
为了推动成员校的快速成长,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第五小学等教育发展共同体纷纷推行“轮流做东”制,将联合举办的艺术展、音乐会、篮球赛以及大型教育教学开放活动、少先队活动等交由不同成员校轮流承办,通过活动风暴,全面推动成员校全方位成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