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洪泽生
(2002年1月10日)
同志们:
新年伊始,市政府就马上召开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学习传达全国、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研究部署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会前,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这是指导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文件;等一下施市长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各级各部门要把贯彻执行《实施意见》和学习施市长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努力推进我市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先讲3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两基"攻坚战的实施,我市基础教育得到协调快速发展,改变了处于全省落后地位的状况,主要指标跃居全省前列,全市各县(市、区)都如期实现教育"两基"目标。2001年,全市3至未满7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78.8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4%、毕业生升学率97.41%,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1.56%,普通初中巩固率达到97.75%,普通高中在校生比1995年增加6.44万人、增长233.33%。永春县荣获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南安市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称号,晋江市被评为省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市,丰泽区被省表彰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先进区,德化、安溪、惠安等先后通过了国家教育部"两基"复查或抽查。素质教育取得初步成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取得明显成效,605所中小学校通过市级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50所中小学校被市政府表彰为"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涌现了晋江养正中学等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已建成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1个,各级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全市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全面实行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办学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社会力量办学已发展到315所、4万多在校生。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到2000年,全市小学校舍建筑面积增加到440.2万平方米,普通中学校舍建筑面积增加到348.1万平方米;小学、中学生均校园面积分别达14.8平方米和24.7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分别达5.5平方米和6.9平方米。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中小学校拥有电脑3.6万台,已建成市、县(市、区)级教育信息骨干网10个,20多所学校建立校园网络,1300多所学校实现上网,100多所学校在网上设立网页,有6所中小学校跨入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行列。基础教育的长足发展为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基础教育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经过"九五"期间的发展,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根据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规划,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760亿元左右,财政总收入将突破10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将达65亿元,全市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经济收入的增长,基础教育工作将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分别于去年6月、11月召开的全国、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作出的全面部署,为我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增强。兴国需要科教,而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石,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推动科技进步、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决定》精神,深刻领会国务院和省政府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会议的各项要求上来,把智慧凝聚到落实会议各项任务上来,切实把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下大力气,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迎接挑战,深化改革,开拓进取
如果把我市基础教育水平放在信息化和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这样一个更大的背景下考察,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基础教育工作相对比较薄弱。集中体现在:一是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规模、结构、模式、效益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适应,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的、多样化的教育的需求,办学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基础教育的发展还不均衡,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三是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依然存在,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直接影响到学校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化教育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1.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新体制,使各级政府切实承担起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当前,我市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国务院《决定》明确指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方法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略是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的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务院作出进一步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决定,是国务院对基础教育体制的一次重大调整,这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各级政府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决定》,全力以赴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要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入手,统一农村中小学学制,尽快实现"六三"学制。要切实加强校内外教育教学管理,认真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减少因厌学而失学的现象。要落实好动员流生入学的职责,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继续充分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等,做好动员流生返校入学的各项工作;坚持和完善"适龄儿童入学通知书制度"、"义务教育阶段辍学报告制度";严禁招收童工;在全社会形成"不送子女上学是违法行为"的观念,依法维护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县(市、区)财政要按省定标准预算安排专项经费,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助学金制度,用于帮助家庭经济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子女完成学业。要重视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工作,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加快县级特教学校建设步伐,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2.依法增加基础教育投入,保障基础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朱镕基总理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举办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这在世界各国都是如此,我国也应当这样做。当前要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市政府将组织一次检查,对不按规定按时足额发放、挪用挤占教师工资资金的地方,一经查实,要停止财政的转移支付,扣回转移支付资金,并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对因财力不足、发放教师工资确有困难的县,要通过调整财政体制和增加转移支付的办法解决。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依法预算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教育部门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收取的属于财政性资金的,必须缴存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政府和教育、财政部门不得截留、平调、挪用中小学校缴存财政专户资金,严禁将预算外资金抵顶教育事业费拨款或弥补人员经费不足。要继续依法做好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和管理工作。征收的农村教育附加费主要用于农村中小学的校舍建设、危房改造、设备添置和用于支付代课教师的工资及补充学校公用经费不足,严禁挤占、截留、挪用农村教育费附加。收支情况要列入乡(镇)政务公开内容,对违法违规的责任人应及时严肃查处。要认真组织宣传、广泛发动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关心支持教育特别是对基础教育的捐赠,对贡献突出的予以表彰,努力营造办学光荣、捐赠有功的良好社会氛围。
3.全面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校舍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各级政府切不可掉以轻心。目前,我市中小学危房面积达76万平方米,涉及688所学校。这些危房的存在,不仅严重威胁着师生安全,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也阻碍了我市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在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我代表市政府与省计委、财政厅、教育厅联合签订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责任书》。按照省政府的要求,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必须在2003年底前完成。改造任务相当繁重,时间相当紧迫。各级政府对此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危房改造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危房改造项目的质量问题事关百年大计,不仅涉及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每年危改建设项目都要当作大事来办。县(市、区)长是中小学危房改造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参与危房改造工程管理机构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抓好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定期研究危改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危房改造工程开绿灯,给予特事特办,并制定出台有关税费减免政策支持危改工程实施。各级教育、计划、财政、建设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凡事多沟通、多交流,共同把工作做好。要坚持依法、自愿、量力的原则,按照省的有关规定,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集资;同时,提倡农民通过义务劳动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市财政今年将安排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602万元,各县(市、区)财政也应安排专项资金。
4.有计划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努力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效益。实行布局调整工作要以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教育运行质量和整体办学效益,有利于推进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与城市发展同步或适度超前建设为宗旨,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义务教育,确保初高中生源入学高峰平衡过渡为前提。布局调整要与改造危房、改造薄弱学校相结合,把布局调整工作的效益体现在办好农村初中和小学上。初中以扩建现有校舍为主,重点建设一批市级达标示范初中校;小学则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依照量力而行的原则,逐步推进布局调整,建设一批寄宿制农村小学。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要在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确保2005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实现。继续盘活普通高中存量资源、挖掘招生潜力;鼓励有条件的完全中学实行初、高中分离,调整、改造、建设一批规模大、条件好、质量高的示范高中;积极探索多种办学模式,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通高中并采取措施促进民办高中尽快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声誉,扩大招生规模。
5.深化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社会力量办学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年来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市社会力量办学起步较早,基础较好,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认真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要加强对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的领导和管理,确保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工作的健康开展。要按照有利于改造薄弱学校、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原则,对部分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公办民助、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的试验和探索。要继续深化和完善达标普通完中高、初中分设,实行与社会力量合作、按民办学校运行机制办学的改革。经济较发达、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试行将现有的小学、幼儿园由校董会参与管理,逐步过渡为校董会主办的国有民办公助的办学体制;薄弱学校、政府新建的学校等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可以实行公办民助,也可以按民办学校运行机制进行改革试验。要建立对社会力量的表彰奖励制度,定期对在社会力量办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三、把握根本,更新观念,扎实推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既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又是事关基础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道、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总体上看,我市实施素质教育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对开展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有的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号召多而措施少,甚至有的地方表面上素质教育轰轰烈烈,暗地里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影响和制约着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1.要在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方面有所突破。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的实施意见,合理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个学习阶段德育的具体内容,把德育目标与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德育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各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都要重视和关心青少年的思想工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动员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一起来关心中小学生的成长,充分发挥各方面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开创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要建立健全各县(市、区)"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协调管理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职能,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要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把德育基地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坚持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好德育基地。同时,进一步开发校外德育资源。各地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具有德育教育功能的场所,要更多地向青少年免费或优费开放,并积极建立与学校的共建关系,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广阔的教育活动空间。总之,中小学德育应当着眼于培养国民的基本素质,塑造合格公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要在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方面有所突破。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不得向教育部门和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准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考核干部、教师的唯一标准。要正确处理基础教育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既要满足众多青少年的升学愿望,又要使那些不能升学的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领,具备就业谋生的能力。要积极探索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以有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为宗旨,改革现行的考试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的办法,积极推进初中毕业生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内容和招生办法的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要进一步简化环节,实行宽进严出,逐步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此外,要深化社会就业人事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建立和完善对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机制,才能构筑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
3.要在建设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方面有所突破。建设一支高素质校长和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选拔、考核和任用,完善中小学校长管理体制,把那些对人民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有高度事业心的同志,把那些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管理能力的同志,把那些具有廉洁品质和实事求是作风的同志,选拔到校长岗位上来;逐步实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工作责任制,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行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重视校长后备力量的培养,使中小学校长队伍与后备干部队伍保持合理的结构和比例。要积极拓宽教师培养渠道,努力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全面、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大师范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改革力度,提高中小学新师资的学历层次,调整教师教育专业设置,加快中小学紧缺学科师资的培养;鼓励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特别是高中任教。要继续深化中小学用人制度改革,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相统一,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机制。同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依法认定教师资格,严把教师进口关,并下决心分流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要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不少于教职工年工资总额的1.5%予以核拨;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进修学校,努力创建成为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
4.要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方面有所突破。教育信息化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数字泉州"的八大工程之一。推进教育信息化要以应用为核心,以"建网、建库、建队伍"为抓手,实施"校校通"工程,加快信息网络建设,确保至2005年,全市中学、中心小学和90%以上完小配有计算机教室并基本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以及实现上网的目标。各地要结合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加快建设教育资源库,大力整合网上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要鼓励学校、教师、学生在应用中积累有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上网,逐步实现信息来源多元化、资料库不断丰富充实的良性循环。
同志们,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千秋大业。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各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以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抓住机遇,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扎实工作,为我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