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规划 科学管理 构建学校信息教育新体系——城东中学“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总结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7-09-01 16:13 浏览量:
  三年来,我校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为契机,坚持以"硬件、软件和潜件为前提,课改和教研为重点,示范带动为原则"的工作步骤,真抓实干,使各方面的工作扎实有效,取得显著的效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构建数字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校信息化"软""硬"氛围。
  为了保障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与研究工作正常开展,学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由校级主要领导、中层管理人员、专职教师和学科教师组成。管理机构健全,职责分明,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主管此项工作。领导组负责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及时提出阶段工作思路。
    学校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实际,制订了《城东中学现代教育技术五年发展规划》。《规划》确定了未来几年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建制: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队:抓师资队伍的培训和信息素养的提高;建网建库:确保学校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具体工作措施。
  教导处负责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具体管理,领导学校网管人员和计算机教师的有关工作,直接参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教研室、教研组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课题研究。网管人员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工作,作好日常的维修和保养;指导教师使用这些装备,作好使用记录。计算机教师负责部分装备的管理工作,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提。三年来,学校又筹集近300万元用于学校的硬件建设和教育教学设施的的改善工作。目前学校有各类教学办公电脑408台,计算机网络教室4间,多媒体教室14间,电化教室70间,学生电子阅览室60座1间,教师电子备课室40座、12座各1间,教学双向系统一套,实现了网络系统千兆光纤主干,百兆到桌面的全方位校园网络监控系统。计算机生均比为8人/台,极大地方便了师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有了硬件的支持,学校对于软件的重视也从点走到面上来。学校电子备课室、电脑室等都安装相关的软件,具备多媒体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平台。为了满足教学和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创建城东中学教育教学资源库,现已收集各学科教学课件达6000多个,素材的收集、整理等空间达100G以上。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积极性很高,据不完全统计,用多媒体教学占到全部课时的20%以上。
  科学管理,才能最大地发挥效益。学校建设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要满足教学和课题研究的需要,做到够用、好用、用好,就要求严格管理。学校硬件由专人管理,软件归类有序,并建立硬、软件清册。学校结合实际,建立了资产管理制度和使用管理制度,制订《电脑室上机守则》、《电脑室使用规则制度》、《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制度》和各室《师生使用登记表》,做到硬件有明细账、软件有目录、使用有登记。
  (二)积极开展师资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无论怎样先进,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人去使用,就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为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我校将教育技术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培训的统一规划,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培训。主要形式有:
  一是请进来。学校每学期至少一次邀请领导、专家来校专题作现场指导。二是派出去。学校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参加省、市、县教育部门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三是开展导师制校本培训。针对"请进来"、"走出去"开销大,又不能随时对教师进行指导这一缺陷,我们根据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接受能力的不同和教师的实际工作需要,分层次、分级别举办培训班。我们要求男性50周岁、女性45周岁以下的教师都应具备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和自制课件的能力。请一些经过专门培训的、水平较高的、技术较好的或在专攻软件某一方面有成果的教师担任校本培训导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即时辅导与培训。这种培训时间密度大、覆盖面广、参与率高、灵活性强,教师在集中培训后,可随时咨询,随时请教,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校有242位教师取得信息技术考试合格证书,通过率97.58%,60%的教师取得由教育部组织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证书。全体教师具备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有95%以上的教师具备制作课件的基本技能和实施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
  这些针对强的教师培训,大大提高了我校教师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能力。
  (三)以科研为先导,坚持探索创新,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教育科研是一项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的工作,是提高教学水平出科研成果的有效办法。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我校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向科研要成果,靠科研出特色,已成为我校"信息强校"的特色之一。主要工作有:
  1、坚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我校将这项工作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和出发点,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结合省级课题《现代技术条件下教与学的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紧紧抓住三个整合:①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②以网络和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③全方位的整合。在化学、数学、英语、生物、物理、政治等学科中大胆探索"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教学过程从教师讲解式转变为创设情景,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意义建构的过程,信息技术从演示工具发展到信息工具到研发工具,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促进现代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同时,怎样优化计算机及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效也作为学校重点攻关课题。我们着力在"研"字上做好文章,坚持每学年举行一次大型的现代教育技术研讨会、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等活动,以形成"人人用现代教育技术,人人研现代教育技术"的浓郁氛围。通过几年的研讨、分析、调整,全校教师在课件制作数量和质量上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部分教师在传统CAI课件基础上,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和本班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生活特点加以开发或重编。一些教师在收集、编写、制作各种教学软件时能与教材重点和难点相结合,与学生课外知识相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对原有的资源进行补充和修改,深受学生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整合网络资源,构建研究平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无固定教材、无固定教师、无固定教学地点的"三无"课程,要使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常态课,必须解决这"三无"问题。我校结合省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校园网络为平台,较好的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三无"问题,取得了课程开设的直接经验。2003年6月18日丰泽区《中学研究性学习经验交流会》在我校召开,我校《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稳妥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经验总结受到与会代表的肯定,四篇研究性学习论文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2005.7.4----7日我校在《福建省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讨会》上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介绍。2005.10.22---25日《2005`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教学展示研讨会》上,我校选送的《突出三大特点开发课程资源》一文在大会交流并获全国一等奖。2005年12月我校省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获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三等奖。
  3、信息技术与德育工作结合,创设城中"特色德育"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我校注重利用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改进道德教育的手段,做了大胆尝试。充分挖掘网络功能,增强德育的时效性。具体运用主要有以下七种:
  一是网上交流。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定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来排解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特别要求班主任把自己的QQ号或电子信箱的网址提供给学生,为师生交流互动提供方便。二是互动网络系统的引入。双向互动网络系统的引人,使我校主题班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有效拓展了道德教育的时间与空间。三是建立德育网站,探索新时期团队建设的新途径。政教处开设了"城中论坛"德育天地,设有"主题班会"、"明礼诚信"、"环保之窗"、"心海导航"等栏目。让学生在这里可以发表个人的看法,让大家有地方说说话,交流不同的见解,增长不同的见识。或者转贴好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讨论,学生感受到一种与以往不同方式的教育,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四是建立教师个人主页。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自己认为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挂到个人主页上,为学生的阅读提供较好的网络平台,特别是班主任都建了有关学生德育工作的栏目,进行交流互动,让师生可以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五是"网上祭英烈"活动。由泉州市教育局德育科主办,城东中学承办的"网上祭英烈、永远跟党走"的活动,已经从2002年3月至今在我校形成一个传统项目,每年清明节期间,都有许多本校和全国各地的学生上网缅怀革命先烈。六是建立绿色网站让学生阅读全国各地的环保信息,了解环保知识与动态,增强环保意识。七是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内容有:心理常识、心灵驿站、心海导航、心理测试、教师频道、家教指南等。
  (四)教学相长,硕果累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立足建设"数字城中",围绕《现代技术条件下教与学的资源建设和应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整合德育资源构建信息时代条件下的德育体系》等省、市级教研课题,以省、市、区学科带头人、信息教师为骨干,从组建学科教学、教研资源库;网页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与课程教学整合等方面,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德育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等,取得显著成绩。三年来有三十多位教师、二十几位学生在省、市、区的计算机课件比赛、电脑设计比赛中获奖,学校241位专任教师拥有自己特色的个人主页。学校教学研讨课及校级以上的教学交流均采用网络教学或多媒体教学,在市、区起带头、辐射作用,教师授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媒体辅助工具,居区、市领先位置。近三年教师自制较高水平且实用课件6000多件。学生均能熟练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在网络中开拓新思维,开展研究性学习,参与网上互动,浏览教师主页,具备了网络师生互动,师生相互促进,促使师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水平高:05届学生信息技术会考优良率99.05%、合格率99.36%;06届学生优良率99.19%、合格率100%。
  (五)充分发挥实验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我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利用校园网络、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教学资源库、电子阅览室的功能作用,为福建首、泉州市、丰泽区开设培训班,示范课,观摩课,为兄弟学校提供帮助,充分发挥省级信息技术实验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年来,我校为丰泽区中小学教师举办五次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班;举行三届的丰泽区中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观摩课活动;协办三次泉州市中小学网络德育工作、泉州市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协办三次的省级学科新课程实验培训班。这些活动在省、市、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社会效应,海峡都市报、泉州晚报等报刊予以专题报导。
  总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我校已充分显示了实验的综合效应,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根本的变化。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开展网络德育研究,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德育工作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实验工作成绩受到兄弟学校的认可,学校也获得了十项省级以上荣誉。2003年8月,学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八届"文明学校"称号,2004年2月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4年4月被省委宣传部、教育厅评为"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集体",2004年10月被省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2004年11月蝉联省环保局、省教育厅颁发的"绿色学校"称号,2004年11月被省教育厅评为"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2005年12月被推荐为"福建省青少年先进维权岗",2005年5月获全国"新教育实验"校,2006年4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2006年12月获省教育厅"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称号。三年来学校还获得市政府颁授的"园林式学校"、市教育局颁授的"创安先进单位"、"中小学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依法治校示范校"、"普通中学学籍管理先进集体"等市级荣誉称号12项,还获得区级荣誉称号19项。
  (六)存在问题与今后努力方向
  虽然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已基本走上了正轨,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离创建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离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所应追求的科学境界,路还很长。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建设,争取今年实现每间教室都装备多媒体设备,并达到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硬件配备标准。
  2、培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使既精通各科教学又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教师在我校迅速成长。对在岗的教师加强培训,不断优化教师队伍。
  3、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科研促发展。加强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和服务功能,定好点、选好题,保证投入、保障后勤。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真诚努力,我们坚信,我校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将会有一个更广阔的前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