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邓红老师的网络作文实验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4-05-31 16:23 浏览量:
  “网络”的应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的局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以往一周几个“45分钟”的语文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局限性很大,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常常流于一相情愿。学生找老师,要提前预约。两天前预约,两天后往往还找不到共同时间。即使是课上师生面对面,也会因种种原因影响师生间的充分交流。一位语文老师,一学期如果能够找班上每位同学谈心一次,就很不容易。而凭借网络,师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不仅师生之间如此,“生生”之间亦如此。这不仅极大拓展了教学活动空间,也可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极大限度得到满足。网络在实现互动上这种巨大优势,对语文教学意义特别重大。语文教学活动将因此而更符合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这两年很多老师积极探索凭借网络改进教学、革除弊端的方法,北京师大附中邓红老师的网络作文实验,是其中相当成功的一例。

  邓老师负责的是两个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去年11月,她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信息技术应用研讨大会,会后决意进行这方面的实验探索。12月,即专门开设了一个面对她这两班学生的作文网站,名为“网上实验基地”。这个实验,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借助网络优势,创设多条师生交互渠道,实现作文教学由情趣激发与启动到情趣传递与交流,最后到情感反馈与评价的完整过程。

  这片实验基地设置了9个栏目:参考模块 \ 及时点拨 \ 素材扩充 \ 自我提升 \ T型展台 \ 评改快讯 \ 聊天室 \ 给邓老师写信 \ 公告栏。栏目功能各不相同,有的按不同文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范文资源,有的针对学生问题给以解答,有的广开思路、交流素材。实现“交互”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或大家一起聊天,或个别谈话,或面向全班发表公告。作文的提交方式也可选择,可单交老师,也可公开展出。而“评 改”则突出了一个“快”字。这9个栏目,贯彻了“情趣激发”的思路,使这个实验基地确实成为具有及时交流、及时反馈功能的作文教学平台。

  由于高三毕业班学生全都住校,只能在双休日回到家里才能访问这片基地。除去家里不具备上网条件者,实际上有50%的学生成为每周网上作文的积极参与者。另外 还有些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参加。在5个多月时间里,学生自愿在网上提交的作文约70万字,他们在这片基地上燃起了强烈的作文激情,直到高考之后,并未稍减。他们坚邀邓老师把他们访问的权利保留到大学阶段。在高考负担很重的情况下,如此多的学生自觉自愿积极写作,而且热情如此高涨,仅此一点,就不能说不是作文教学的极大成功。

  邓老师对她的这次实验,总结了三点:

  一是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示。传统作文教学受课堂条件限制,作文指导或训练往往针对性不强,特别是方方面面都不突出(无论优点还是缺点)的学生,很容易被忽略,课堂似乎只成了少数写作精英巡展的舞台。然而网络却打破了这种局限,给了每个人亮出自我、展示自我的空间。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每人都有权发言,每人都有机会露脸,每人都能脱颖而出,每人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赞美、鼓励、鞭策!他们在这里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独立存在,增强了在线写作的自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写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平时课堂作文中“名不见经传”者,他们的创作热情得到了强烈激发。在“实验基地”常常看到写作新人浮出水面,看到网络快手闪亮登场,看到急于“悔改”者重返阵地,看到学生完成规定作业后的“即兴表演”,看到沉醉者一发不可收的“激情大写意”。

  二是及时性强,及时燃起学生的创作热情。传统作文教学侧重于写前指导和写后分析。学生想随时提问、随时置疑、随时表达、随时修改,老师想随时解惑、随时点拨、随时评价、随时鼓励,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而网络环境却给它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和场景。参加实验的学生普遍认为网上作文轻松愉快,特别是能很快看到自己和同学的作业,能很快得到老师的评价、同学的点击,非常激动,非常过瘾。经常有不少同学发送作业之后,马上点击老师信箱,追着老师评析,迟迟不愿下线。一旦老师发布“最佳写手”信息,为某些同学加“星”,大家立刻争相点击,先睹为快。写作情况除了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及时反馈,聊天室也是“最新消息”的发布地。同学们随时可以从这里了解他人的写作动向、进程、结果等等,及时获得与自己相关的写作提示。

  三是交互性强,心灵之火越烧越旺。作文是一个情动于心而发之于文的过程。动情才能动笔,动情才能投入,动情才能动人。当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构成一个轻松和谐的“场”时,这个实验基地就成了一个富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交流基地”。当老师为充满才情的文章及时送上赞美,被赏识者常常一次交上多篇作品;当老师发现文章问题,提出建议,随即就可发现新提交的心悦诚服的修改稿;当老师披沙拣金,挖掘平凡文章的闪光之处,不少人会除去自卑,增强自信,力求篇篇作业有亮点。学生可以随时感受着老师的热情,他们对自己的写作就更充满期待。当一个人的作业引发多个人的灵感时,相关文章会接连飞来,有“唱和”之作,也有好胜心形成的文章擂台。有时,一篇无心之作虽未获得老师赞赏,但却得到同学中的知音,从此开始有意为文。特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实验将作文教学活动延伸到了师生之外,不断有学生家长跟随学生一起浏览实验基地;有的家长与孩子一起选择有价值的文章或时事新闻,及时扩充版块内容;有的帮孩子保存作品,增强孩子的成就感;有的看到孩子文章获得高度赞赏,立刻下载,复印多份供全家欣赏。这些充分表明,网络作文不仅突破45分钟的课堂,不仅在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引力强大的“场”,而且紧紧联系着学生周围的人群,包括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

  邓老师的这几点总结具有极大普遍意义。它证明网络确实能为语文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即使是沉重的高考压力也不会遮掩这片天地的光辉。它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并有效利用网络功能。即使说网络平台的这种功能对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革命性影响,也并夸大之嫌。

  邓老师经验尤其可贵之处,是她把网络功能与作文教学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作文教学规律是什么?它不是僵化的条条,不是刻板的理论,而是准确把握学生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予以及时、恰当、具体解决的“活”的法则。邓老师正是基于对这一点的深刻认识与对网络优势的不懈追求,才成功完成了这一轮实验。如果无视作文教学自身的规律或驾驭不好这种规律,以为只要让学生上网就行了,那就是教学以外的另一件事了。当然,网络功能与作文教学规律的整合,还需要不断深入探索。

  邓老师的探索,只是开端。听说邓老师准备在暑假后从高一开始,进一步把实验进行下去,这是非常必要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