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作了一些初步分析,提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看法,从目标的制定、教师培训、软硬件的建设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供有关方面参考。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培训 课件制作
正文:
纵观全球,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华民族正面临生存、发展的紧要关口,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而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的质量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如不及时地、有效的解决基础教育滞后这一问题,迅速提高国家的竞争能力,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将愧对中华民族。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
教育要改革、教育技术要更新是人们的共识。长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思路,从启发式、发现法到探究式,从小黑板、幻灯片到投影仪,五年跟踪、实验班对比,也曾轰轰烈烈,由于着眼点几乎在方法的改进,而没有观念上的突破,结果大都难成气候。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其完全打破传统教学的时间、空间概念和师生关系,对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所起的作用是空前的,是一场真正触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灵魂的革命。
然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新鲜事物,必然引起人们的不同看法,就目前而言,有些人喜欢把计算机的作用过于夸大、神化,似乎可以取代一切。也有些人,由于目前教育评价体系滞后于以信息技术为前导的新教学体系,加上新生事物必然有的不足与缺陷,认为多媒体课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如何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长处,尽快推广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当前在制定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策略时应注意:
一、目标要准,步伐要稳
目前在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教师两方面的步调并不完全一致。由于基础教育事关民族生死存亡,改革基础教育滞后的步伐必然要大。特别是教育行政领导,压力很大,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特别迅速,校园网才刚建就要校校通,校园网还没太多内容100M带宽就过时了,单机课件都还不很会做马上要网络版,不少教育行政领导都是忧心忡忡,积极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唯恐落后。也出现个别地方急功近利,靠行政命令搞教育,甚至把复杂的教育工作指标化,比如不管学科年级的特点,硬性规定应用多媒体技术上课的时间比例要达到百分之几十,他们感兴趣的是有多少台计算机,网络带宽多少M,多媒体教室有几间,而对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兴趣甚微。
对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面临两个难题。⑴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新的教学理念不适应,而目前的教学方法又必须适应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高考。⑵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有一个适应过程,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尤其困难。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人都认为"能抓老鼠的猫就是好猫",甚至有人认为:只要高考成绩能上去管他什么"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抓教学还是靠常规,其余都是花架子,目前学校中常流传一句"名言"--"高考才是硬道理"正是这种心态的表征。学校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有的老师是迫于行政压力,勉强做(或下载)几个课件应付一下公开课,平常照旧。实在不会的放段录象或VCD、抓几个教具实物投影一下也糊弄过去,把数十万的昂贵设备当几百元的幻灯机用。在他们的感觉中,多媒体技术不是个有用的手段反成一种负担。
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在不同程度都建立了现代教育设施,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发展还是相当迅速的,投资也相当大。参观这些学校时,谈起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大都可总结一套,公开课也可以上得有声有色,但私下和老师、同学聊聊,就不难发现不少学校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现代教育设施的利用率很低。即时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较为先进的省份,据称目前也只能达到15%,有些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成了摆设和参观工程。对于经费较紧张的学校,这种昂贵又很快会过时的投资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本人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赖于两个基础:⒈ 广大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掌握;⒉ 与之相配套的物质条件(网络设施)。目前应实事求是承认大多数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处在一个很粗浅甚至不了解这一现实,就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具备最基础的技能之一--课件制作而言,别说一般教师,现在有些已通过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的教师做课件都还困难,而且会做课件的还有很多很不熟练,一个课件往往要做几星期,可以设想若为上每一节课需用一两个星期来做课件,有谁可能长期坚持下去?当然有人认为,现在课件多的是,可以买或下载。这当然不失是解决的办法,但不是解决全部问题的办法,因为我们不是为上多媒体课而上课,是为了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引进多媒体技术(本文稍后将对此问题进行讨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首先抓教学人员的培训,没有广大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掌握这一前提,美好的设想只能轮为空想。
我们应吸取美国60年代"学科现代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当时美国推出了"国防教育法"把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到事关国家安危的战略高度,但是由于改革的步伐太大,超过绝大部分人的承受力,缺乏社会的理解而导致失败。国外的经验表明,技术的改进要比观念的改变容易,改革的内容一次不要超过20%,不要一步到位,要分步推进,操之过急反而不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
二、"软""硬"兼施、齐头并进
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还有赖于硬件环境的建设。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大都只有几间甚至仅一间,即使该教室一天到晚全排满,每个老师一学期也轮不上一两节课,多媒体教室几乎成为公开课的专用教室。对于学生而言,整学期都是老套套,仅有一两节课是多媒体课,这对教学的促进能有多大的意义?这也是目前不少多媒体课难以摆脱表演课这一形式的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建立校园网,让计算机、投影仪进教室.
解决了上述硬件问题,大量的优秀课件就是另一个关键。目前,多媒体课的发展可以说是阻力重重,其瓶颈之一就是课件。倒不是说目前课件不够多,时下商业课件可以说是内容广泛、画面精湛、技术高超,但专业人士熟悉的是计算机,而不是教学规律,他们不善于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多媒体技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当然不否认有一部分教学人员参与制作的课件相当不错,但目前不少课件为了获奖或符合什么的规范,课件做得太完整,从课题引入到作业布置一应俱全。俗话说"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校情,打包好的完整课件把整节课的内容、思路、顺序甚至时间都定好了,这让思路不同、进度难于一致的教师不好使用,这就像要求全国教师用同一教案上课一样不可能的。就个人的感觉而言,使用别人的课件上课总有不顺手的感觉,特别是部分智能型的课件,由于其教学环境的设置是可任意的,结果是多样的,且师生的交互性极强,一般人很难了解课件设计者的构思,想得心应手课件还得自己做。
就目前的课件而言,大概可分为三类:
⑴ 网络型课件,即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使用的课件,其主要强调交互性,消除了时间、空间的隔阂,是发展个性教育的极好平台,不但可适用于课堂教育,而且也适用于远程教育,代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但其对硬件的要求较高。
⑵ 助学型课件,用于学生自学答疑。
⑶ 助教型课件,这是目前广大中小学教师最需要的课件。其又可分为两类:
A. 完整型课件
B. 辅助型课件(或小课件、积件)
以下就助教型课件的设计原则谈几点看法。
我认为,课件的设计应当注意学科特点,对于实验学科,凡是能用演示实验验证的规律或原理应做实验加以验证,而不要去"模拟"。模拟实验只能用于实验无法完成或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难于让大部分学生看清的情况,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应遵循实验在先"模拟"在后的原则。
课件制作应追求"简单"。制作课件,科学性、教育性应放在首位,艺术性、技巧性最后。有人追求课件的制作技巧,把课件搞得过于花哨,反而使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对应关注内容的关注。浪费了时间,又使课件容量太大。制作课件应注意讲究实效,画面要简洁,色调应和谐,要有较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在能说明问题的前提下,越简单越能让学生看清问题的关键所在,效果越好。
若教室以电视机为显示器,制作课件还应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一般课件按钮都设置在边角上,由于电视机屏幕的边框被隐去,按钮很难使用。故这类课件的按钮不宜设置在太边角。当以电视机为显示器或用较低档次的投影仪时,画面的艺术性应让位于清晰度和可视性。
切忌把课件做成电子教案,搞书本练习大搬家,把"满堂灌"改成"机灌"、"网灌"。制作理科辅助性课件应尽量少用文字资料,非用不可时,应注意字体、字号和颜色,否则学生无法看清。就理科课件而言,静止的画面对表现动态的变化规律一般没有多大的意义,现有理科录相资料的分辨率很难达到精确读数的要求,"马赛克"现象明显,经常会失去使用价值,因而在反映较复杂的变化过程或规律时,应尽可能采用动画形式。而人文学科主要以文字资料、图片、录象为主,过多的动画反而成累赘。
有些制作平台对动画运动过程无法定时控制,制作动画时要考虑计算机CPU的速率和显卡显存的大小,当CPU速度大和显存较大时,动画的运动会较快。制作时应考虑制作课件的机子和演示课件的机子性能差异。为使动画的运动过程能较好控制,也可将动画做成可以拖动,使过程便于控制。一些用于精确测量的课件,应注意分辨率等参数的设置是否和原课件相同,否则读数可能不一样。
虽然说声音图像是多媒体技术的必要组成部分,但笔者认为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为了表演。除了必要的声音文件外,我认为没有必要把课件中可由教师阐述或解说的内容加以配音。即使高保真技术,也无法避免失真,录下的千篇一律的语言也不见得适用不同课堂情景的学生,既然可以直接进行"人际对话",何必再搞一个"人机对话"?
制作课件必须选择一个较好的制作平台。目前已有不少优秀的平台可供选用,像Powerpoint入门容易,不需要具备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制作方便,操作简单易行,对文科教师很适用。Authorware交互性好,功能强大,操作简捷,但入门相对较难且容量太大。Flash是矢量图和动画编辑器,制作的图形和动画可放在网页中使用,文件很小,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平台。"几何画板"对数学、物理科制作辅助性课件优点十分突出,入门容易,目前有些著名的师范大学把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由于它能动态地保持几何关系,注重教学的准确性,不少方面可以做到定量,课件所占空间很小,一般仅占几十K左右,其制作十分简便,甚至可以现场制作,而且动画效果不错,这对教学任务繁重的数、理教师不失为一种投入产出比很高的好平台,可惜画面的艺术性稍差。像Z+Z智能教学平台、数理平台、平面解析几何都很不错,还有不少优秀平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只要能制作出符合要求的课件,不见得非得用复杂的平台。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而不是为了表演和比赛。
三、要实用,不滥用
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若不注意这一特点,教学上滥用多媒体技术,非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可能导致教学失败。
例如某堂"大气压"物理示范课,老师充分调动多媒体技术,教室大屏幕上出现美丽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几经展转,那几对摇头晃尾的逼真"模拟马"终于把"马德堡半球"拉开了。在不得不赞叹此课件"马"制作技术的高超之后反思,学生是在感受"大气压"还是在看"马"?这堂课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大气压力有多大吗?实际上这节课只要弄个简单抽气装置,让学生亲自去拉"马德堡半球"试试,得到的真实体验肯定要强于"模拟"。
像上述例子在目前的一些公开课,教学比赛课都曾存在,也给一些人找到攻击多媒体课是搞"表演"、"花架子"之口实。目前多媒体课"中看又中用"的确实不多,尤其是不注意学科特点,硬加入多媒体技术,会导致课堂失败。
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的确是教学的强有力辅助手段之一,但绝不是替代手段,它不是万能的,应点到为止,不要滥用。
四、培训在先,中老年是关键
广大中老年的教师,目前多数还不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要有较大的突破,关键之一就是要使广大中老年教师掌握这一技术, 中老年教师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和权威,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若没有他们的积极参加,很难体现其优越性。
学校应把对教师的培训放在首位,培训应制定确实可行的目标和相应的激励措施。放任自流将造成个别计算机水平高的教师和其他的教师水平差距太大,前者没兴趣指导后者,而后者缺乏信心和动力。多媒体课将演变为少数人的表演,这对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是很不利的。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但压力过大也会承受不了。培训应先易后难,一些重点老校,老教师比例较大,培训工作一时难于全面铺开,可先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强化训练,以这批青年教师为种子,一带二,二带四,形成星火燎原之势。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是不太一样,培训不能照搬计算机培训的那一套。建议培训分几步走:
⑴学习计算机的初步操作;
⑵文字的输入和编辑;
⑶教学观念的转变;
⑷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
⑸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制作。
从中老年教师的外语的实际水平出发,软件平台应尽可能采用中文版。可以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子,老教师可指导年轻教师吃透教学大纲,迅速提高教学水平,青年教师可帮助老教师提高计算机水平,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一旦尝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甜头,不用逼他搞,你想拦都拦不住。目前我校制作的数百个课件百分七十是中年以上教师制作的,这就是个例证。纵观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都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领导重视,中老年教师积极参与,再加上有一个较好的硬件环境。
五、面临的困惑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还有赖于整个社会大环境,目前有些传统的学校评估检查规则不太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例如许多实验学科都有不少课堂演示,虽然多媒体课件的效果要比那些挂图和粗糙的模型强得多,但若使用前者,就没有相关实验室的演示实验通知单、实验记录单,检查时就要被扣分,甚至无法通过。目前很多检查都要看原始材料,而计算机打印的不算数,这些都不利于计算机技术的推广。
应改革目前社会对人才的录用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中不利于人的个性、能力发展的相关条例,使之有利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应注意国外产生此先进技术的文化背景,我们不能像清朝的统治者只买洋枪洋炮而拒斥西方科技创新背后的文化,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是不可能产生相应的先进技术,教育改革不单是学校的事,是全社会的事,社会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教育的改革若不能与社会的改革配套是不可能成功的。
应及早组织力量进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技术评价。国外在推出新技术时大多对该技术进行技术评价,避免因新技术的负面影响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我国对"基因工程"这项新技术是十分慎重的。大家都知道科学技术是把双仞剑,事关国计民生,绝对不允许那种"拍胸部,拍脑袋,拍屁股"的不负责任的情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身体(尤其是视力)、学习效能(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有何负面影响?在看到国外新教学体系下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的同时,也应看到国外连"四则运算"都成问题的大学生还大有人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空间的隔阂,那么课时45分钟是否合理呢?……等等。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目前的学术刊物、会议报告到处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肯定而很少听到不同的声音这可能不见得是好现象,过去常说: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但对于教育而言,我认为那可不一样,教育改革是不允许失败,一旦教育改革失败,对这一代学生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对我们民族的影响更是难于估量的。
笔者从教二十来年,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亲自参加我省组织的多种教改实验。最近几年,亲手制作五六十个辅助课件,并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由于长期当教书匠,没什么理论水平,此文完全是几年来磕碰中的感受和困惑有感而发写成的,肯定有不少偏颇、过激、错误之处,敬请见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