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第二实小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_200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_泉州市教育局
泉州第二实小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总结
时间:2004-02-26 09:30 浏览量:16979

  我校创办于1996年秋,校址位于泉州新城区的丰泽小区中心,现有教职工61人,学生1347人,22个教学班。几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发展较快,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学校先后荣获"福建省示范小学"、"福建省文明学校"等十几项全国、省、市荣誉称号。信息技术浪潮的到来给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日前,我校顺利通过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验收,在基础建设、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等诸方面都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将以一个更高的标准向社会展示我校的风采。乘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东风,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这一块,也得到了提高与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武装硬件
  我校的硬件投入一直遵循着"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每年都要规划投入,逐步添加和更新教育教学设备,力争营造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自1998年以来先后投资约200万元,武装学校现代教育的硬件环境。现有:
  (1) 百兆校园网;
  (2) 多媒体教室2间;
  (3) 多媒体网络教室2间;(新建的网络教室也当作电子阅览室使用)
  (4) 多媒体电子备课室1间;
  (5) 多媒体语音室1间;
  (6) 网络控制中心1间;
  (7) 闭路电视系统;
  (8) 单向广播系统;
  (9) 电视演播室一间;
  (10)学生学习用电脑124台;
  (11)各科室办公用电脑、服务器等专用电脑25 台;
  (12)低年级教室均配备有小型电教平台(电脑、展示台);
  (13)学校图书馆实现了电子借阅。
  二、建设软件
  1、师资培训
  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教育的需要,我校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任教师,先后调入三位计算机专业(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同时学校多方面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力度。主要采取了以校内在岗培训、定任务自学为主,"请进来"、"走出去"为辅的多种培训形式,提高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1、在岗培训。学校每学期的教师业务学习时间都安排若干个课时,由学校专兼职信息技术教师给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专题讲座。几年来,开设的讲座有:《怎样使用WPS编辑文件》、《Windows 98的基本操作》、《word的基本操作》、《怎样连接上网,怎样浏览网页》、《怎样实现校园局域网络共享》、《各教室终端设备的应用和操作》、《怎样运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Authorware入门》、《K12建库王的使用》、《校校通平台的使用》等十几个课题,共计50多课时。
  2、定任务自学。每期讲座结束,学校都给教师们布置一定的自学任务,使每位教师通过自学自练,扎实掌握讲座内容。学校还发给每位教师8块信息技术"师生同行"光盘和教师信息技术考试单机版1盘,为教师自学提供了物质保障。
  3."请进来"。学校利用假期请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来校给教师进行较系统的培训。如2000年暑期,请广州凯迪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我校教师进行《凯迪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培训。2002年暑期,请泉州师范学院的老师为我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课程》考前指导,全校教师考试合格率达98%。
  4."走出去"。学校先后派出近几十人次参加省市级各类信息技术短期培训。黄平、林加强等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网页制作》培训班;林家喜等参加《小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辅导教师》、《信息技术教材》培训班;杜子强等参加《腾图系统》、《网络安全员》、《泉州市普教系统校园网建设》等培训班;林家喜、郭芸萍、杨志文、林志杰、黄剑锋等人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班。这些"走出去"的教师把学到的先进经验,传达给全体教师,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
  5、开展业务技能竞赛,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上学期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比赛,并把比赛的成绩纳入教师专业职务晋升和评优奖教的内容。
  通过培训、自学、竞赛,全体教师均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运用计算机熟练地进行文字编辑、查阅资料、存储信息、制作课件等。总之,计算机成了教师们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成了教师们教学的好帮手。
  2、资源库建设
  重视与发展音像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营造资源丰富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学校的软件资源除了购买的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自主开发。结合教研活动努力自主开发一批软件资源,并且积极应用,在实践中充实和完善,同时结合与外校交流活动,大力推广优秀教学资源。现有:
  1、各学科录像、VCD教学录像带800多张;
  2、学科讲座光盘、录像带50多张;
  3、凯迪多媒体备课系统1套;
  4、腾图多媒体备课系统1套;
  5、K12建库王1套;
  6、一年级语数教学投影片1套;
  7、学校自己建立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分为课件库及素材库,约合20G。
  3、网络建设
  学校校园网于2000年9月建成开通。整个校园网有三台服务器,三十多台学校管理、教学用计算机。学校内所有的教室、办公室都有校园网的信息点;学生电脑室的计算机也能接入了校园网。三台服务器,分别作为校园网的Web服务器、代理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VOD服务器和资源库等用途。我校通过2M光纤专线直接接入因特网,校园网的主干使用CISCO Catalyst(思科) 3524以太网交换机,采用千兆位以太网技术,拓扑结构为星型结构,100M交换到桌面。
目前在校园网中提供的主要服务有:
  ①学校行政管理信息化。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将学校的教务管理、学生学籍、学生成绩、教师基本情况等数据均放入校园网的数据服务器中。校领导、教职工可方便地查阅浏览利用学校的各项数据。
  ②校园内部信息交流。通过校园网,教学资料、课件的传送都可以方便地实现,网上存放的各种教学资源可方便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教学。
  ③对外信息交流。校园网可以从因特网上浏览各种教学信息,通过发电子邮件,可以快速方便地对外发送消息。
  现在学校对外域名为http://qzesx.www.fjqzedu.gov.cn,学校的网站也已具有一定规模,主要分成对外和对内两部分。对外网站主要有学校概况、校园快讯、教育科研、雏鹰展翅、教学资源、心海导航、学生作品、校长信箱、校务公开、文明风等内容。学校网站不断丰富内容,成为学生的天地,学生和教师沟通的场所,外界了解学校的窗口。学校内部网站主要有学科资料、教学资源库、校校通平台、软件下载、照片资料、视频点播等部分。教师可在网上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课件制作、电子备课、查阅音视频资料等工作。
  同时学校也积极抓好校园网安全建设工作,成立了校园网络安全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在全校教师和学生中积极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杜绝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提高管理水平
  1、教务管理
  信息技术网络的开发运用给教导处工作带来许多便利,管理更加规范、便捷。主要体现在学生学籍管理和成绩管理两大方面。
  教导处使用浙大校校通平台进行学籍管理,为每一个学生建立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学籍档案和基本情况记载,并与市教育局城域网管理平台联网,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浙大校校通平台可以随时查找、访问,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管理方便。另外,教导处自行设计成绩管理系统记录每个学生学期的成绩,建立较完整的成绩登记制度,便于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变化情况。
  2、财务管理
  我校从1999年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管理,所使用的软件是泉州市财政局、教育局统一配备的华兴软件。学校配备专门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电子计算机及打印机。会计人员通过集中培训取得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合格证书。
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由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审核,直接生成会计帐簿和报表,克服了以前工作量大,重复劳动多等缺点,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时效性。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增强了财会人员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出现的会计工作中的新形势、新特点,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算好账,而且要做好从"报账型"向"管理型"的转变,把相当的精力都放在了制度管理、落实、核查、结算上,使会计人员的素质大幅度提高。
  3、图书管理
  我校自2002年10月起使用北京腾图校园图书管理系统进行图书馆电子化管理。这一系统主要包括读者管理、书刊管理、流通模块、查询、统计报表、系统维护六大模块。
  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完成大量的分类、借阅、统计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图书管理工作质量,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更加方便读者借阅及网上查询,激发学生借书兴趣,提高图书出借率。
  四、推进素质教育
  1、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校1998年开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所有班级开设信息技术课。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分别组建高低年级两个计算机兴趣小组。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许多学生能制作电子报刊,绘制电脑美术作品,制作有自己特色的网页。学生参加省、市、各项计算机技能与编程竞赛,获得多项奖励。学生对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2、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1)利用网络,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向网络中心申请,通过远程终端设备获得所教学科的各方面资料,拓宽学生视野,优化课堂教学。比如:在教室里,教师可以用遥控键盘操作电脑,展示教学课件;可以用终端遥控器,播放VCD、DVD、录像等格式的教学片。教师们利用教室里的网络终端设备,自制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中的难点;变静为动,突破教学重难点;巧设练习,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研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如今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思考,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进入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有以下特点:
  ⑴ 会利用资源学习;⑵ 会进行自主发现学习;⑶ 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进行合作讨论式的学习;⑷ 会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这种方式是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工具。总之,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去完成学习的各个环节,达到学习的目标。
  我们说网络只是环境,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3)还重视把信息技术运用研究与素质教育课题研究相互整合,开拓研究思路。
学校确定的《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人格教育环境》已进入初步研究阶段。《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已被市教科所验收合格。另外,许多课题研究也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渗透作用。信息技术也为诸多课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学校数学教研组正逐渐走上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的路。信息技术手段为数学这一"思维的体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表演舞台",使数学教学取得"效率高、印象深、氛围雅、感受新"的明显效应。但它还是没能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递式教学手段。我们旨在通过数学学科教学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层次和效率。
  如:我校设计的《小小导游员》一课,教师先在网络上为学生提供泉州丰富的旅游信息,同时让学生通过交互研究自己选择旅游路线,并设计最佳旅游方案。活动中学生要考虑时间安排、资金开支、体力消耗等多种因素,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该课获中央电教馆评比三等奖。
  又如: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课《小小设计师》,抓住生活实际问题,对新房子进行房间铺砖和室内摆设这两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立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的原则,在房间铺砖问题的解决上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动手计算来选择合适的砖,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室内摆设问题的教学上,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学生在电脑上利用与室内摆设相关的资料在PhotoShop环境中模拟设计室内摆设,使学生个性张扬,同时也解决了实际问题。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同学互评,在肯定自己的同时,发现不足,促进今后的进步。该课受到北京市丰台区培训班的学员受到充分肯定。受到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艺术组的老师也是紧跟时代的步伐,他们充分利用一、二年级班级有计算机的优势,给学生练习提供广泛的可以参考的信息资料如:美术作品欣赏、舞蹈欣赏、卡拉OK演唱的等内容,给学生提供更为直观、广泛的可以参考的信息资料,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们还结合多媒体开展了"韵之旅"民乐欣赏音乐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取得佳绩
  几年来,经过学校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老师和同学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教师方面:
  1、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
  汤其鸣老师 网络环境下数学活动课《小小导游员》省二等奖、全国三等奖;
  郭芸萍老师 信息技术教学录像课《画图》省优秀奖;
  陈晓玲老师 教学录像课《我来露一手--二位数加二位数进位加》省一等奖;
  林清美老师 教学录像课《列方程解应用题》省二等奖;
  郭芸萍老师 课堂教学观摩课《时分的认识》省一等奖;
  公心冰老师 课堂教学观摩课《角的初步认识》省新秀奖;
  陈淑贤老师 课堂教学观摩课《克的初步认识》省一等奖。
  2、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
  郭芸萍、林家喜、杜子强三位老师制作的课件《绿色环保大行动》获全国二等奖;
  黄梅兰老师制作的课件《全神贯注》在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课件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林家喜、黄厚瑄两位老师制作的课件《用字母表示数》获市二等奖;
  杨志文、杜子强两位老师制作的课件《观潮》获市二等奖;
  林家喜、黄明福两位老师制作的课件《新型玻璃》获市三等奖;
  杜子强、林家喜两位老师制作的电脑作品《校园管理平台》获市三等奖;
  2001-2002学年度泉州市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评选中:
  杜子强获个人一等奖;林家喜获个人三等奖;郭芸萍获个人三等奖。
  3、电教论文、教学设计等方面
  李惠珍老师撰写的《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功能》2000年8月省基础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发表于《现代中小学教育》CN/22-1095/G4 2001年7月;
  黄平老师撰写的《一年级信息技术启蒙教育初探》2000年获省级二等奖;
  林加强老师撰写的《创造条件 抢占"制高点"》2000年获福建省优秀电教论文二等奖;
  林家喜老师撰写的《小学LOGO语言教学尝试》2003年获泉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
  郭芸萍老师撰写的《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初探》2003年获泉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教学论文三等奖;
  汤其鸣《教学活动课:小小导游员(小学数学)》课例的教学设计方案,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网络环境下的优秀课例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奖;
  黄梅兰老师撰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001年获"中教杯"多媒体环境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奖。
学生方面:
  1、信息技术作品
  黄长翔、许思远、骆晓航三位同学的电脑作品《阳光娱乐网》荣获省级一等奖;
  王亦君的电子报刊《蓓蕾》荣获省级二等奖,并选送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
  陈毓衡的电脑绘画《海地世界》荣获省级二等奖;
  骆亦佳的电脑绘画《电子送信员》荣获省级二等奖;
  黄长翔的网页作品《网络原动力》荣获省级三等奖。
  2、信息技术竞赛
  福建省小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
  2001年吕子恒 省级二等奖;黄长翔 省级三等奖;王博立 省级三等奖;
  2002年王博立 省级三等奖;胡柏恺 省级三等奖;
  2000年泉州市"益华电脑城杯"中小学生计算机竞赛
  刘煜麟 一等奖 ; 魏少伟 二等奖; 郭 晗 三等奖。
  学校集体:
  1、2002年9月学校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总课题组确定为全国学科"四结合"(学科课程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试验学校;
  2、2001-2002学年度学校获泉州市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先进集体;
  3、2002年学校获福建省青少年暨科教工作者电脑作品展示活动优秀组织奖。
  总之,过去几年,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硬件上是面貌一新,建设形势喜人,管理上是日趋成熟与进步,有了工作的方法与经验,但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方面还有待更努力的工作。我们要以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学习与管理,健全组织机构,建立评价考核机制,让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工作出现生机与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需要开启无障碍服务吗?

30秒后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