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泉州市教育局聚焦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深入实施市“十四五”教育专项规划和教育惠民生补短板专项行动,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聚焦守正创新,加快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一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连续6年带头到高校讲授思政课。创设具有教育系统特色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场教学点5个。策划18条示范性研学品牌路线,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二是纵深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建立公民办学校党建结对共建机制,持续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完成率99%。《泉州市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高素质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等被省级《调研文稿》、省委党建重点课题摘录。持续拓展“党建+邻里中心”教育服务功能,下沉服务清单243条,累计开展获得近5000场(次)。深化党建引领群团建设,完成15家基层工会换届,开展市直教育系统文体活动55场次,在全省、全市教职工比赛上屡获佳绩。三是驰而不息抓好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聚焦教育系统“小微权力”,在全市学校开展“三清校园”创建工作。积极稳妥处置涉教网络舆情,建立泉州高校政治安全和校园稳定工作会议制度,制定《泉州市教育系统网络舆情分级处置方案》,做好舆情预判、监测、分析与处置。
二、聚焦创新突破,持续打造泉州教育标杆品牌。一是主动加压,提速推进“两项创建”。全省率先系统部署“两项创建”,首次全覆盖参加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锚定目标并主动加压,组织对6个县(市、区)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市级核查,指导7个县(市、区)通过省级评估;组织对4个县(市、区)开展县域学前普及普惠市级核查,指导3个县(市、区)在省级评估通过的基础上加快整改,全市“两项创建”创建时间整体提速一年。二是全力推进,扎实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全国实验区。建设“泉家育福”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平台。推动成立市、县成立泉州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14个,培育建设2个国家级、15个省级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9所国家级示范家长学校,8个省级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试点县(市、区)。三是创新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与城市双向赋能。出台实施《泉州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进华侨大学7个市校共建项目,学校新增5个博硕学位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动泉州师范学院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专利在知识产权交易所完成专利转让,化学和工程科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奋力推进黎明职业大学和泉州医高专升本工作,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安校区正式启用。实施高校留才奖,推动毕业生留泉就业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就业。四是服务新质生产,产教融合再提升。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搭建产教融合交流平台,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新增2个入选省级产教融合行业共同体,推动成立“海丝学院”25个,打造“职教出海”泉州品牌。聚焦泉州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推动职业学校优化专业布局,发布高校引导性专业目录清单,增加工业机器人、新能源等34个专业点。会同市发改委,新增培育21个市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16家产教融合企业。
三、聚焦市域统筹,努力推进区域教育整体提升。一是数字赋能教育转型升级。完善市直教育系统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在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攻防演练中排名第一。持续拓展“5G+专递”课堂应用,入选全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作为全国唯一的市级教育部门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展示。“泉州教育在线一体化平台”提供1529万份精品资源,推进7所市直中小学常态化开放共享名师课堂,累计观看人数达1523.78万次。二是集群模式推进优质均衡。深化100个“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培育建设,开展“强质量、树品牌”展示交流活动,制定考核评价方案,带动发展208所薄弱校、新建校,做法获福建省新闻联播报道。遴选培育45所初中教育综合改革新优校建设学校,以组建联盟、入校诊断、跟岗研修等方式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示范带动更多初中校发展。全市学前教育公办率达60.93%、普惠率达92.48%,超过90%的学校均为省级义务管理标准学校;省级示范性高中11所、达标高中91所、一级达标高中35所,超90%的公办高中完成达标创建,数量均为全省第一,相关做法在全省教育工作会上做典型经验发言。三是纵深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建立泉州市级教育入学“一件事”融合平台,确保各级互联互通,做法入选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实行全市初中新生统一软件均衡编班工作,公开编班方案、公开编班过程、公开编班结果,严禁出现快慢班、重点班等现象;推动5所中职学校与普高开展综合高中试点,4所中职学校与1所职教本科开展中职本科“3+4”贯通培养,中职学生本科上线率居全省前列。四是深入推进山海教育协作。创新“名校长+名师+名匠”组团帮扶模式,共派出超120名教师、管理人员赴宁夏帮扶。成立闽宁两地中等职业学校联盟,推动两地27所中职学校技术学校共研共助;制定泉州市与三明市山海协作教育领域重点任务专项实施方案,泉州39所学校与三明37所学校结对共建,选派35名教师赴外支教、送教,接受新疆、三明150位教师来泉跟岗,打造山海教育协作“新样本”。
四、聚焦要素保障,有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一是持续抓好教育资源供给。在中心市区一体化开发建设中完善配套学校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2024年完成中小学项目20个,新增公办学位2.7万个,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城东北校区、晋光小学滨海校区、通政中心小学田中校区等校区顺利投用,有效解决中心市区学位短板历史遗留问题。深入挖掘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全市普通高中计划总数增长幅度达15.60%,创历史新高。实施泉州市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全市4所高职院校、20所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关键指标实现达标,达标数量全省第一。二是持续完善教育系统经费投入和采购管理。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217亿元,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首位。全年获上级教育补助资金11.52亿元,安排市级教育部门专项资金3.08亿元,较上年增长27.8%。针对教育系统基建工程、教育装备、信息化、校服、食堂和校外配餐等重点领域,分项设定采购和招投标专家入库条件和退出办法。完成各县(市、区)校外供餐单位100%由县级教育部门组织招标目标。三是持续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开展市直8所中小学校职级校长年度考核,推进9个县(市、区)试点。组织首届泉州市教育局局长读书班,遴选31名第四批教育“领航团队”培养对象及143名“十四五”第二批名校长培养对象。上线中小学教师职称“无纸化”评审系统,优化1518名教师评审工作。推进泉州市“基础教育人才引进行动”,全年引聘博士、部属院校毕业生、研究生等优秀毕业生1569名,实现外引正高级教师“零的突破”。实施泉州市银龄教师支持招募计划行动。推进“名师培养计划”,培训市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200名,31人入选国家级、省级名师名校长培育计划,入选人数居全省首位。认定“双师型”教师1494人。开展师德长效机制“完善落实年”,建立健全师德教育等9项机制。
五、聚焦暖心惠民,努力绘就民生温暖底色。一是抓好教育领域民生实事。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累计创建乡村温馨校园689所,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其中创建特色校100所。足额兑现各学段学生资助政策,2024年全市共安排各类学生奖助学金近3亿元,受益学生约14万人。强化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南安市获评国家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在全省首创《孤独谱系障碍儿童融合支持手册》,全市获评特殊教育省级优质课5节,获奖率100%,位居全省第一。建立150所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数量全省第一,实施融合教育教师提升培养“双百”工程,组织开展艺术作品爱心义卖活动,40余万元善款均用于特殊教育发展。实施教育系统职工爱心温暖工程,累计对450名(户)教职工、家庭发放慰问金45万元。二是抓好“双减”常态化落实。扎实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相关做法在《中国教育报》《福建教育》刊载。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工作,入选省义务教育阶段优秀作业设计149个。规范课后服务管理,累计推广课后服务典型案例100个。开展“梦想点燃计划”教授进校讲科学活动,在“双减”工作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石狮市、泉州五中、泉州七中、养正中学、泉州市实验小学、泉州市晋光小学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校)。确定首批29个市级校外美育实践基地名单,推进校内外美育资源共建共享。从严开展校外培训整治,组建首批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公布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压减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240家、压减率达89.55%。三是推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在全省率先推行课间15分钟,积极组织全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全市获得省级联赛奖项66个。完成3051间中小学近视防控教室照明改造。加强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推动新改建200所中小学标准化心理辅导室。积极开展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数量居全省首位。强化美育资源开发利用,评选首批29个市级校外美育实践基地。
六、聚焦协同治理,护航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抓好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整治社会事务进校园加重师生负担问题、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专项整治等专项整治工作。在全省率先制定加强教育移动应用选用管理、规范中小学和幼儿园新媒体账号信息发布管理等措施,率先公布市、县两级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市级层面保留3项、县级层面平均保留4项,给学校减负的底气和依据;建立健全校外供餐准入、监督、退出机制,落实校外供餐单位负面清单,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和校外供餐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多份涉及校园食品安全职责、食堂委托经营合同和膳食经费管理的行业性指导文件,分类指导规范膳食经费管理,推动近550个中小学校园食堂改善供餐条件,实现中小学校园餐“应供尽供”。二是抓好依法治教。进一步规范引导民办中小学校管理,完成5所民办学校设立、更名等审批工作。持续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检查,“互联网+监管”事项认领率、检查实施清单梳理率均达100%。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中小学参与“宪法卫士”达43万人。三是抓好校园安全防线。深化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健全教育系统“九小场所”安全生产标准化“四项规范”,健全学校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实施细则,开展中小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打通“生命通道”、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除患攻坚大整治等行动,加大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执法力度。加快推进学生交通安全提升行动计划,提升完善527所校园周边及内部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成投用泉州第十八中学青山校区,弥补专门教育短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