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操作层面上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来源:人民教育 时间:2004-04-18 19:34 浏览量:

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 韩清林

我觉得寿光经验提出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从《人民教育》的报道来看,寿光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集中地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调整学校布局,实现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学校规模发展。这是推进县域范围内学校均衡发展的一个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第二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行校长的轮换制和教师的支教制度,实现了优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是在学生方面抓了困难学生扶助和特殊教育这两个弱势群体。第四是大力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用信息技术带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寿光投资6000万元建了宽带网,通过信息技术普及带动了学校的均衡发展。这四个方面的经验都比较重要。当然,寿光有它的特殊条件,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比较高。但这四条经验无论在穷的地方还是在富的地方都可以推行,带有普遍的规律性。寿光的经验非常重要,值得全面推广。
  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想应该把它放在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这不是一般的管理问题,而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就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从操作层面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区域教育层面要实现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学校层面要实现均衡发展。这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三是学生层面要实现均衡发展。
  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着眼点要放在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上。从国家角度看,要考虑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均衡发展问题。从省域范围内看,中国教育最根本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县域教育上。寿光经验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落实政府责任,完善"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统筹,使县域内的乡域教育和学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我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因为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机构,学校均衡发展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四、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是什么?我觉得难点有两个。一个难点是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上。从几年来河北省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经验看,所有限制性因素最后都归结到教师资源的配置上。这个问题涉及到整个教师制度--职称制度、聘任制度、工资制度等。校长资源的配置比较好解决,通过调任就可以解决,但教师资源配置就不能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的办法。教师实行轮岗制度也很难,特别是一些边远贫困乡镇,往往师资最薄弱。现行的教师制度,强调教师队伍稳定,不合格教师、低素质教师占着岗位,合格教师、好的教师进不来。这是当前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一个大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二个难点就是对一些弱势教育群体的教育。1.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可以采取资助的办法解决,但是解决起来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大量的农村地区,县、乡政府没有钱怎么办?2.残疾儿童少年弱势群体的特殊教育问题。3.一些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4.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这四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这两个难点是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这两个难点解决得不好,均衡发展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解决,甚至解决的可能只是一些表层的东西。
五、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任何教育都存在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教育这三个发展过程、三个发展阶段,就全国的普通高中教育来说,入学率在40%-50%,目前正处于大众化教育的中、后期阶段。这个阶段实现均衡发展最困难。比较容易的阶段是普及阶段,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阶段迈进并基本实现普及的阶段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好时期。基本实现"普九"时期,是义务教育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最佳时期。另一个困难阶段就是实现了普及,进入巩固提高的阶段,经济条件较好、办学条件较好的地方和学校有一个发展提高的趋势、要求,在普及阶段大大缩小了的教育差距有新的扩大的趋势。当普及教育从巩固提高阶段进入进一步提高阶段时,教育的均衡发展就又进入了一个比较好的时期。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要把握这几个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六、要研究解决三大制约因素。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个制约因素是目前教育政策上的非均衡导向,一个是地方投入为主的经费投入政策,一个是收费政策,一个是评估政策,一个是公办学校改制政策。这四大政策从根本上决定着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趋向,是目前制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第三个制约因素是整个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制化环境不完善。
  七、从管理的角度看,要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处理好四个矛盾。第一个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把所有的学校都办成优质教育资源恐怕不可能。第二个矛盾是市场化机制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特别是在教育经费、教育资源不足的地方,靠政府投入政府没有钱,老百姓又愿意拿钱上好的学校,怎么把老百姓手里的钱拿出来用在教育上,这就要靠市场机制。但市场机制应用的结果是导致学校的非均衡发展。这个矛盾在一定发展阶段是难以避免的。第三个矛盾是示范性学校发展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看,要推动教育发展,既要抓一些示范性学校,又要抓一些示范性学科,还要抓一些优质课,抓一些优秀教师的培养培训,抓一些示范校校长的培训。这样做会起到实验、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但示范性学校发展起来之后必然导致非均衡。这又是一个客观的矛盾。第四个矛盾是现行教育人事制度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我对河北省和全国教师队伍状况进行过系统分析。全国的中小学教师40%左右是由民办教师转过来的,初中教师中具有合格学历的60%左右是通过"三沟通"及其他方式获得的。为了保证教育发展,需要稳定现有教师队伍,大量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却进不了教师队伍。各地在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中,要引入竞争机制,要竞争上岗,实行聘任制,好的学校优先聘任优秀教师,一般学校聘任一般教师,最后素质最低的教师只能到偏远的乡镇学校去。这是不少地方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结局。只要有一大批低素质教师的存在,现行的教育人事制度又难以解决教师资源合理均衡配置的问题,那么,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实现相对均衡发展就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摘自人民教育)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