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际上也是社会再分配的一个调节手段
来源:人民教育 时间:2004-04-18 19:23 浏览量:

北京教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文 吉吉

  看了山东省寿光市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报道,觉得很好,我很赞成王湛副部长的观点。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很重要的事,别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由义务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一方面,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强迫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机会均等的教育,政府有义务合理设置学校,设置办学条件相对均衡的学校,以满足广大城乡受教育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到较高水平以后提出的新问题,包括北京,在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实行的也是分类推进,按三种标准,即按基本标准、一般标准、较高标准办不同的学校。但那是适应当时没有普及义务教育的情况之下,要根据《义务教育法》去推进义务教育,又不可能一步达到所有学校都办得非常好,所以各地实行所谓分级、分类推进,最多的分成三级九类,办学条件按城、乡分成有区别的三级,每个级里面还有一、二、三类,意在激励地方政府和学校去提高办学水平,去争取一步步达标,应该说,也是有效的推进办法。但是,当时我就讲,这个第九类的学校的牌子可怎么挂法?会有哪位家长愿意把孩子送进最差的学校受教育?义务教育发展到今天,确实应该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应该说这是义务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权利意识增长和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所以,我说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谓的现代教育,从根本上来说,首先它应该是民主的教育,是保证所有受教育者基本权利的教育,你说实施素质教育,说推进教育现代化,其实都是讲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有两大基本特点,第一它是非常发达的教育,是满足可以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教育,教育不发达,不可能是现代化的;第二呢,它应该是具备现代性的,具有现代特点的教育。我们今天讲的现代特点,比如说,以人为本、教育民主、教育开放、信息网络背景、中国特色,等等,都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其中教育民主、保障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更是现代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它不仅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而且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因此我非常赞赏寿光的做法。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有很多问题,很多困难,做起来不容易。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的实力,还不能充分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需要。昨天,在全国政协会上,一个记者找我,拿着一封人民来信,要求建立国家的公民教育保障体制,就是说要保障每个公民的全部教育需求。我跟他讲,在今天的中国,这个体制还建立不起来。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应该保障每个公民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现在还只能实行一种
  有选择的教育,只能是在有上学愿望,又具备上学能力的学生中间,努力建立一种教育权利的保障制度,也就是说你首先要考得、上,然后不要因为经济原因受限制,而不可能保证每个想上的都能上,因为我们的高中、高等教育没有那么大的容量。其实,即使保障义务教育的权利,在边远农村地区,也有不少困难,还要做大量工作,都受教育尚且难,都受条件均衡的教育就会更难。我想,这是一个障碍。
  第二,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我们实行的是一种差异发展的战略,这是对的。小平同志提倡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倾向,为社会发展带来了生命活力。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各个地区都在快速发展,而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城市内的阶层差异也在拉大。从教育投入来说,可能西部的省区和北京、上海市就差个十几、几十倍。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讲教育均衡发展,只能是努力推进区域内的均衡发展,而区域间的教育不平衡、教育的差距,则不宜再提倡继续扩大,而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尽可能地缩小。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障碍,在我们当前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强势群体的声音是大的,弱势群体的声音是小的,社会民主意识不发达。最近几年,党中央、社会各界,大家都在关注弱势群体,这是个好的趋势。因为确确实实有些情况真是极不平衡,已经影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影响稳定。应该说,在发展初期,方方面面更关注的是效率,而对公平的呼吁相对地受到影响。这个事实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不利的。
  第四个障碍,就是我们的传统观念。比如,在教育上,好学生上好学校,差学生上差学校,好像天经地义,根据一个学生的智商,把学生送到不同的学校,就完全合理合法。各界的精英人物、企业主管、高层知识分子,谈起来都是说怎么才能让儿子、孙子上好学校。大家有一种强烈的优质教育需求。而实际上,所谓的优质教育经常是以排斥多数一般学生为代价形成的,这种优质教育是不可能永远存在的。类似的观念、类似的社会追求,不仅影响着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也在影响着区域间的教育均衡发展。
  我觉得,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因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实际上也是社会再分配的一个调节手段。我们总强调物质再分配的调节手段,比如说,下岗职工的救济啊,社会保障啊,实际上,给下岗者或者贫困子弟的教育保障,也是稳定社会、维系民心,给弱势群体以希望的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应该说,我们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很大了,到底是0.39还是0.48,已经
说不清了。但是,在这种状态下,为什么我们中国总体上还是比较稳定的呢?我觉得有两个因素,第一个是党的富民政策给大家以希望,大家还在寻找机遇,努力奋斗,"重头再来";还有一个就是长期以来, 家长都是节衣缩食,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教育上,寄托在家庭的未来上。如果不意识到教育有这样一种维系社会稳定,调整二次分配的功能,仅仅把教育看做一种产业,谁有钱谁受好的教育,我认为不但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非常赞成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的决策。
  从北京市的情况来看,北京市教委最近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第一,北京市正在准备颁布新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这个标准不再分三级,而是统一的一个标准,城乡一体,全部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比过去的标准要高,但也不强调学校超过这个标准多少,就是要达标,要让学校从办学条件上达到基本均衡。当然,不同的班级数,在学校有规模问题,设施条件上要有不同。但从总体上来讲,不是以是城、是乡来确定学校的办学标准,而是统一的一个标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第二,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还要研究、明确两个事情,第一个,谁是办学主体?就义务教育来说,办学主体是政府,也就是政府办学,校长管学。学校的硬件设施的改善和保障,是政府的责任,应该是由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为老百姓提供相对均衡的学校条件。这一点明确了,就不会有校自为战,自谋出路的做法了,提高办学条件的标准、统一标准,责任都在政府;其次,既然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就要办好一个地区的教育,而不是办好一个两个学校。因此,在义务教育的管理上,应该实现区域的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北京市这次在确定办学标准的时候,就把有些设施,比如像劳动技术设施,像信息网络设施,像图书等,都可以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不见得每一个学校都有一个图书馆,一定要有多少册图书,也不见得在每一个学校都要有一个劳技中心,然后搞一套设备,而要在一个穷国办大教育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包括已经配到学校的设施,也应该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不能每个学校都去搞一个中心网站,每个学校都搞一个局域网,实际上许多设施如果实现区域化的配置,就可以使有限的教育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用。同样的,过去的教师管理,也是把教师固定到学校,由原来的国家的教师变成了一个单位的教师,甚至是一个校长可以任意高聘低聘的教师,这也不是十分合理的。有些学校规模比较小,一个学校就一个化学老师,一个音乐老师、美术老师、地理老师……他们没有办法和别人交流,甚至连一位老师工作任务都不饱和,只能兼一些并非所长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流动,比如学校联聘,或者调动或者轮换,是非常必要的。北京市现在正在想做的,就是逐渐从优秀教师做起,实现一种区域内的共享,让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在更大的范围发挥作用。我想,这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我看来,资源共享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此外,通过现代教育网络,通过远程教育,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具体办法。
  寿光的一些做法是有启发的,作为一个县级市,一个确实存在着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差异的地方,能够率先做这件事情,他们的勇气和认识都是很值得钦佩的。寿光能做的,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应该更有条件做好,关键是政府、社会与教育管理部门认识要到位。
  我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必须认真做好的事情,也是有很多困难的事情。但是,只要认真去做,是可以逐渐有结果的。解决好这个问题,会给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个根本性的促进,比如大家现在十分关注的流动人口的入学问题,小升初的电脑派位问题,我觉得,要釜底抽薪地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摘自人民教育)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