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生副市长在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4-04-20 09:17 浏览量:

(2003年4月23日)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我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十五"计划,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精神,研究部署加快普及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会前,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指导今后一段时期我市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文件。等一下施书记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各级各部门要把贯彻执行《决定》和学习施书记讲话精神结合起来,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这里,我先代表市政府着重强调以下三个问题:
   一、充分肯定近年来我市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清醒认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九五"以来,我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市"、"建设教育强市"的战略决策,加快教育发展步伐,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各项教育事业协调快速健康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跃居全省前列,改变了教育处于全省落后地位和严重滞后于全市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我市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全市各县(市、区)都如期实现教育"两基"目标。2002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比1995年增加7.65万人,增长7.06个百分点;普通初中由324所增加到364所,在校生由28.82万人增加到40.97万人,纯增12.15万人,增长42.16个百分点。全市小学、初中每万人口在校生数分别居全省第1位和第3位。永春县荣获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县;南安市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地区;晋江市、丰泽区被评为福建省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市。德化、安溪、永春、惠安、晋江、南安等先后接受了国家教育部"两基"复查或抽查;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1999年以来,全市各县(市、区)全面实行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切实做好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1875所中小学通过市、县两级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101所中小学被授予市级"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改造薄弱学校五年工作规划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并顺利实施。全市各级共投入改造农村中学薄弱学校资金1.9亿,扶持81所农村初中校,完成配套建设项目85个。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增强。涌现了晋江养正中学等全国中学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已建成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0多个,各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得到加强。新课程新教材实验也得到顺利实施。
   ──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1998年,泉州师专、教育学院、泉州师范三校合并。2000年4月,合并后的泉州师专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泉州师范学院,现已成立了七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已增至15个,从2001年秋季起学生入住东海新校区,二期征地500亩工作全面展开。南安师范顺利并入泉州师院成为高职学院。黎明职业大学搬入了新校区,增加校园300多亩。泉州卫校升格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已完成洛江新校区300亩土地的征用手续及新校区整体方案设计。新创办了泉州光电信息职业学院、闽南科技学院、育青职业技术学院和华光摄影艺术学院、中营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民办高校和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全市高等教育在校生4.1万人,比1995年增加3.4万人,每万人口高校在校生数居全省第3位。
   ──教育投入机制呈现多元化。逐步建立起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新机制, 2002年,全市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14.59亿元,比1995年增加10.11亿元。1996-2002年,全市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达到了18.16亿元;已发展有各级各类教育基金会800多个,基金总额4.32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用于奖教奖学、扶助贫困学生的资金达7000多万元。
   ──民办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市民办教育机构已发展到350所,各类教育机构在校生5.56万人。其中民办全日制本科院校2所,高职学院5所(其中批准筹建1所),普通中学23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4所,小学41所,幼儿园120所,各级各类培训学校158所。目前,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固定资产已超10亿元,学校占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泉州已成为福建省民办教育发展最快的地区。
   ──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跃上快车道。至2002年,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总量达4.8万多台,专用计算机教室1080间,多媒体教室650多间,教师电子备课室100多间。已建成校园网的学校48所,1800多所中小学实现计算机上互联网,全市中小学上网率达71%,我市中小学"校校通"工作处于全省前列。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中心建成开通,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均已建立了机关局域网和网站,实现了市、县及市直学校网上发文和部分数据传送。泉州教育信息网站的访问量已超过110万人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研的整体能力大幅提高。去年暑期,全市有2万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考试及格率达91.22%。
   同时,我市高中阶段的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自1999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决定》以来,我市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多渠道增加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多渠道筹措近10亿元资金用于改善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的办学条件。通过挖掘扩容,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办学规模;合理规划,拓展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扶持社会力量举办高中阶段教育;调整布局结构,服务经济和市场,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大提高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整体办学水平。2002年各类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数由1995年的141所增加到2002年的206所,在校学生由1995年的8.06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18万人,翻了一番。其中,普通高中从66所增加到109所,在校学生从2.76万人增加到10.78万人,分别增长65%和290%;中等职业学校从75所增加到97所,在校学生从5.29万人增加到7.3万人,分别比增29%和38%。2002年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均居全省第4位,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在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事业的同时,我市加强了达标示范校的建设。2002年,全市已建成省三级以上普通达标完全中学52所(其中,一级达标完全中学17所,二级达标完全中学15所,三级达标完全中学20所),比1995年增加30所;重点职业学校20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4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8所,市级重点职业学校8所)。近两年我市每年录取本科以上大学的人数已经稳居本省各设区市首位,改变过去多年来比较落后的局面。1995年以来,全市高中类学校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10余万人,培养各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20多万人,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九五"以来我市教育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新世纪初泉州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水平较之国内先进省份和同类地区仍然偏低。至2002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达49.24%,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市每10万人口中高中、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大大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高中教育相对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成为严重制约我市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十五"期间,高中阶段教育面临学龄人口入学高峰,初中毕业生升学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高中教育规模的扩大,现有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的规模、容量、师资数量和整体素质、教学仪器设备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面对高中的快速发展,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凸现,,许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仍未实现标准化,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严重影响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这方面的矛盾集中体现在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缺乏,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因此,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当前泉州教育改革和发展最紧迫的任务,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市教育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状况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泉州教育新一轮创业的客观要求。
   迈入新世纪,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科学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的战略地位日趋突显。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关键阶段,当今不少发达国家都把高中作为改革教学模式、培养21世纪新一代人才和劳动者的重点和突破口。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加快泉州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是促进泉州投资环境改善,城市形象提升的重要措施,是实现现代化的奠基工程。正是在这种时代发展大趋势下,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并召开这次工作会议,分析形势,规划未来,采取措施,迎接挑战,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必将进一步促进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对新世纪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线,全面实现我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目标任务。
   当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虽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也存在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去年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高中建设与发展经验交流会,国务院有关领导出席了这两个会议并讲话,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去年12月,省政府分别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高中教育、民族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出台了《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六大也已明确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这些,都为我们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指明了方向。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会议的各项要求上来,把智慧凝聚到落实会议各项任务上来,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采取切实措施,全面实现我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各项目标任务。
   《决定》提出我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奋斗目标是:力争在2010年,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这个目标是立足于我市人口变化和教育实际,围绕新世纪我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的。要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必须分两阶段走,第一阶段,到2005年,在面临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期巨大压力的情况下,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确保达到60%即全省平均水平;第二阶段,通过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到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从近期发展目标看,至2005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60%以上,在校生为27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为16.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为10.8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鲤城、丰泽、达到90%以上,晋江、石狮、南安达到85%以上,率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它县(市、区)高中阶段教育要有较大发展,洛江、泉港、惠安、永春、德化达到80%以上;安溪达到70%以上。
   为了实现"十五"期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从2003年到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年招生数要增加到5万人以上,在校生数逐步增加到16万多人。要再重点建设10所左右达标高中,全市的省三级以上达标高中校增加到60所,其中8所达到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年均招生数增加到3万人以上,在校生数逐步增加到10-11万人。重点建设好5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
   三、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均衡发展。
   (一)切实落实市、县两极政府统筹高中阶段教育的责任。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各级政府必须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作为事关泉州整体发展的大事来抓,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加大投入,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办学、统筹资源。要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的综合协调,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例保持6∶4,避免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失衡,促进高中阶段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以发展的眼光做好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调控规划工作。今后几年我市初中毕业生每年都在12万人以上,但鉴于2008年后我市高中阶段适龄人口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当前努力扩大普通高中招生容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同时,一方面要根据高中阶段适龄人口的发展趋势,做好有关的规划工作,对新建普通高中要谨慎审批,以适应2008年之后可能出现的教育新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职教法》的宣传,在社会上倡导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关、择业观,宣传职业教育的成果,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引导初中毕业生进入各类职业学校,以免形成"无学可上、无业可就"的状况。
   2、加大政府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力度,突出政府行为。市、县政府要承担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主体作用,要增加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专项经费,其增长幅度应高于整个教育经费增长幅度。同时,要充分利用财政、金融、税收、信贷等手段提高教育融资能力,发挥政府有限资金的扩张效应,可采取拨款与贷款相结合和政府贴息方式,以及通过异地迁建、土地开发等多种途径筹措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各商业银行要积极运用多种信用手段支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3、坚持依法治教,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法制化水平。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的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治教意识,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学校管理,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要积极争取各级人大、政协的支持,组织《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的执法情况检查。市、县两级督导部门要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完善对各级政府部门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的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中阶段教育收费政策,财政部门要确保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费全额返还学校,不得冲抵财政拨款,任何部门不能截留或挪作他用,严禁向学校乱收费,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这里必须强调,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也要依法规范自身的办学行为,收费要合理,要有透明度,严格执行省教育、财政、物价和劳动保障部门制定的的学费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4、面向全体学生,加大教育扶贫力度。
   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学助学金制度,推进经常性的活动。市、县人民政府应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奖学金、助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鼓励有条件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专项资金,对不同困难程度学生的学费减免确定一个较为科学的比例,为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减免杂费、设立专项补助等,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高中阶段学业。
   (二)大力拓展优质资源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我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必须注重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解决当前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主要矛盾,即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只有提供高质量的高中阶段教育供给,才能从根本上满足经济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提高劳动者素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面对初中毕业生高峰期要扩大高中阶段招生规模的实际,在保证所有高中阶段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上,适当将重点放到拓展优质高中阶段学校的规模上,这才能保证今后生源回落后这部分投资不至于丧失效益,起到长效投资作用,避免平均主义和短期行为的不合理投入方式。为此,要全面实施"培育和扩大优质高中工程",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培育和扩大优质高中的格局。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优化现有普通高中资源资配置,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充分挖掘现有优质高中的潜力,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优质高中阶段学校因其自身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也就具备了扩大办学规模所需要的较好的人力、物质基础;积极推动达标完全中学初、高中分离;鼓励"名校"建设新校区,鼓励"名校"通过改扩建扩大规模;通过"名校带民校",充分利用优质高中的品牌效应和办学优势,带动民办普通高中的发展;鼓励优质高中采用兼并等形式改造薄弱高中,实行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薄弱高中的改造、改建,举办有规模、上档次的普通高中。2、扩建、新建一批规模大、条件好、质量高的达标示范高中,带动整个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继续指导学校向"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科学化、办学效益优良化"的达标要求奋进,争取在"十五"末,全市建成8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60所左右的省级达标中学,使三级以上达标中学的招生数达到全市普高招生总数的70%。3、大力推进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的,必须注重"软件"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落实高中课程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工作。从2003年起,在省一、二级达标高中试行学分制管理办法。
   在积极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规模的同时,要加强薄弱高中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争取把薄弱高中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提高高中的整体办学水平。由于历史和现实、外界和学校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承担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的学校中,还存在一批师资、设施、经费等办学条件较差,生源参差不齐、办学效益不够理想的普通高中,这些学校基本分布在农村,缺乏吸引力,满足不了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生源难以为继,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薄弱高中改造工作与建设达标示范高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实行投入倾斜政策,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推进教育设施和教育手段现代化。薄弱高中要增强改革意识,加强学校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选择适合于自己特点的办学模式,努力实现办学模式多样化、人才培养特色化。省级达标高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包括联合办学兼并等手段)帮助和扶持薄弱高中,使之迅速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成为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学校。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扎实加强我市民族教育工作。"十五"期间,我市要继续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工作,突破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加大扶持力度,使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水平不低于当地的平均水平。努力扩大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要根据"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方便少数民族学生就近入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前提下,稳步推行中小学布局调整。要加强民族地区初、高中学校建设,集中有限财力,建设标准化、示范性的民族中学,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少数民族高中阶段教育容量。鼓励省级达标高中适量向少数民族地区招生,提高少数民族高中阶段入学率。各级政府要增加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对民族教育要有适当的倾斜支持,依法保证民族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和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并从各渠道对民族教育给予扶持,在安排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等专项经费时,继续重点向民族地区倾斜。有关部门对民族教育的发展也应该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少数民族散杂居的市、县、区政府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三)引进市场机制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
   今后一个时期,面对我市高中阶段入学高峰的巨大压力,必须坚持"放两头,促中间"的发展思路,拓宽办学渠道,吸引社会广泛参与,坚持走政府为主、全社会办大教育的发展路子,大胆支持民间办学,尽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高中阶段办学格局。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成立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制定并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意见》,召开了全市社会力量办学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成立了市教育学会社会力量办学委员会,这一系列措施,规范和促进全市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也是我市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今后,要继续大力促使教育成为我市雄厚的民间资金投资的热点,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优质高中、职业学校的新建、改扩建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尝试组建若干教育发展投资集团,运用灵活机制面向社会融资,引导民间资本规模化投资教育,发展教育产业。
   首先,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对民间资本投入教育的鼓励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多元办学体制。要认真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要把社会力量办学纳入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依法落实关于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的各项规定,加大扶持力度,在学校建设用地、规费减免、教师引进和学校、师生评先评优、职称评定、进修培训等方面,创造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对于办学质量好、有发展潜力的民办高中,可参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拨款标准,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对举办民办高中阶段教育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其次,要用足用好省、市出台的关于公办高中办学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积极探索公办高中引入民办机制,增强发展活力的路子。在进一步办好公办学校、保证本校规模和质量,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新办按民办机制运行的学校。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鼓励省级达标中学利用银行贷款或引入社会资金,建设新校区或扩建改造老校,新建校区或扩建增容所招收的学生实行全部或部分按成本收费,所收取费用除保证学校正常办学外,首先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或者社会投入的资金;在"四独立"的前提下,鼓励发挥省级达标高中的品牌效应和办学优势,采取名校办民校的办法,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民办高中校,弘扬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鼓励薄弱高中和新建高中,吸纳社会资源,实行国有民办的办学体制。同时,各地要十分重视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宏观调控、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确保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第三,逐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后勤社会化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独资、联合、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投资参与高中阶段教育后勤服务体系建设,带动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中阶段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改革和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市高中阶段教师在数量、素质方面都亟待提高。至2005年,要实现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27万人,需相应充实师资队伍,经测算,全市至少需新补充1万名左右高中阶段和职业教育的专任教师,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此外,从全市现有高中阶段教师的学历达标情况看,全市普通高中和职业中专的学历合格率偏低,分别为69%和35%。由此,必需采取有力措施,尽早解决我市高中阶段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合格率偏低、骨干教师缺乏的问题。这是全面实现我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造就21世纪一代新人的基础。我们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的要求,把推进高中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1、坚持不懈地强化师德教育,稳定好现有高中教师队伍,促使全体教师都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执着的敬业精神、高尚的人格品行、广博的学识修养和善于教书育人的能力,成为学生家长的表率,社会文明的楷模。各县(市、区)政府都要按照《教师法》的规定,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除保证教师工资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标准并按时足额地发放外,还从实际出发,尽力提高教师待遇和班主任津贴,使教师成为令人尊敬、羡慕和向往的一种职业。
   2、进一步拓宽高中教师来源渠道,积极吸纳优秀人才为教育服务,向社会招聘具有高中教师资格的非师院校本科毕业生,积极引进高等院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和骨干教师到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任教;广泛吸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
   3、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对高中阶段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抓好中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以适应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和积极实施培养百名杰出校长、千名学科带头人、万名骨干教师的"百千万工程"和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带头人"培养计划;要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学历教育,通过高师函授、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等多种途径,大幅度提高高中阶段教师学历层次。
   4、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积极推进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教职工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师任用激励新机制和体现知识劳动价值的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教育管理人员民主推荐、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制度,建立和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5、建立有职教特色的教师队伍。要认真研究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点,围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职业素质。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要建立职业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双向交流制度,加大招聘大中型企业高水平工程师、技师到学校任教的力度。
   (五)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奋斗目标,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必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展职业教育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泉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之举,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职业教育也曾一度辉煌。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一些地方、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重视不够,没有很好落实举办职业教育的责任;职业教育的基础总体还比较薄弱,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影响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信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比较单一,办学机制不灵活,适应性不强,还不能密切地和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省政府《实施意见》,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终身学习服务,力争到"十五"末,在全市构建起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特色明显,与普通教育互补,与市场需求、支柱产业和劳动就业结合,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这次全国职教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新的管理体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统筹,市和区县两级政府要负主要责任。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认真落实《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的要求。各类企业要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对从业人员实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并承担相应的费用。在政府领导下,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市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办学体制上,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这些办学主体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具有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求,有加强职业培训的内在动力,能准确及时地把握和预测产业发展的趋势,同时又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场所。我们要通过完善体制,政策扶持,进一步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增强自主办学和自我发展能力。要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使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层次不断提高。
   2、提高效益,突出特色,继续抓好职业教育的布局调整。这几年,我们立足于办较大规模的骨干职业学校,提高规模效益,进行了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市现有市级以上重点职校20所,并涌现出了如泉州华侨职校、晋江职校、南安职校等一批办学规模大、效益高的骨干职校,在校生均在1500人以上,这是职业教育规模办学的成功实践,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但职业教育布点分散、各自为战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下一步,要围绕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大对职业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本着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有利于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等原则,打破部门、条块和不同所有制界限,切实解决好布点散,规模小,专业设置重复,与社会需求脱节,有效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要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重组和建设一批骨干示范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对那些办学规模小、生源少或无生源、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规定办学标准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成人中等学校,通过"合并、联办、共建、划转"等多种形式,实行优化重组,扩大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形成资源共享、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达到千人以上。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从泉州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出发,支持和配合这项工作的开展。
   3、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只有按照市场和企业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有旺盛的生命力。首先,要深化专业、课程和教材改革。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积极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其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学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行产教结合,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四是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五是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要贯彻落实"先培训、后就业"的方针,突出职业教育服务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功能,建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培训模式、学历文凭与职业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实施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使一些具备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或专业在颁发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颁发职业资格证书,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就业的过渡。
   同志们,实现我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奋斗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牢固树立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协调解决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级领导要像抓好"两基"工作那样抓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紧紧抓住新世纪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与时俱进,扎实工作,锐意创新,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我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