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进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时间:2011-07-29 11:40 浏览量:

晋江市丰光中学 陈金毕

  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这实际体现了教育一视同仁的崇高原则。当前,人们对于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关注度和要求越来越高,在基本解决了"有学上"之后,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是让所有的学生都"上好学",都能够享受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可以说,教育的优质均衡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必由之路,是所有教育者都必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受晋江市委教育工委和教育局的委派,本学期,我到上海黄浦区格致初级中学挂职锻炼。半年的时间,对上海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有了较深的体会。
  去年,在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办,旨在考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能力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上海首次参加测试,该评估项目测试了上海152所学校5115名15岁在校生。在全球参加测试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上海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指标得分均居榜首。
  在PISA测试中,上海的学生摘取桂冠,绝非偶然。这份成绩有力证实了上海基础教育在促进均衡、走向优质所取得的积极成效。上海的基础教育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春色满园。"办好每一所学校,体现机会公平;教好每一个学生,体现育人为本"在上海已不仅仅是一句漂亮的口号,他们已确确实实地破解了优质均衡发展的时代难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全国教育窗口的上海,一直走在改革的前沿,他们的实施策略、宝贵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借鉴。下面就谈谈上海基础教育在推进优质均衡发展上给我带来的启示。
  一、超前规划,整体提升,夯实优质均衡的硬件基础。
  1、高瞻远瞩 超前谋划
  早在1994年,上海就明确提出"建一流城市,创一流教育"的目标,首次明确教育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从当年开始,上海就集中财力加大薄弱校建设。在学校建设中,超前谋划,目的是确保每个孩子都拥有基本均等的教育机会,这是上海改善办学条件的"硬均衡"。到2002 年底,实现了所有初中、小学校舍与装备的标准化配置。笔者挂职的格致初级中学,原来是一所弄堂中学(原名市六中学),办学条件很差。但2001年,黄浦区斥资2亿元,把学校搬迁到市中心人民广场边,费用均由财政一次性投入。
  到了2002年,上海更加明确宣布启动并实施"加强初中建设工程",力争3年左右全面缩小初中教育校际之间的差距,使相对薄弱初中的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全面提升初中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形成上海初中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2、加强引领 坚持双高
  在初中建设工程中,加强专家的引领,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推行工作责任制和目标管理,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初中建设工程的规划、统筹、指导和推进工作;并且成立由专家组成的初中建设工程智囊团,为重点建设的学校提供咨询、服务。
  强调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所有建设项目、配套设施都要面向未来,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各种教室、专用教室在功能上要与现代教育技术兼容,符合未来教育发展的要求。
  3、加大投入 整体提升 
  上海各级政府在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依法做到财政教育拨款的三个增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等手段进一步支持薄弱学校。着重搞好分配机制改革,使增加投入的教育经费充分发挥效益。到了2011年,上海的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达到了每人每年2400元。此外,学校的基建项目,设施施备的添置修缮,百分之百由政府买单,学校各项实验设备都十分完善。
  在上海的几个月之间,我参观过黄浦区、静安区、闵行区、普陀区、闸北区、嘉定区等地20多所中学,不管是在市中心,还是到了郊区学校,每到一个地方,都不由得惊叹学校的精美雅致。
  由于土地资源稀缺,上海学校的占地面都不甚大,学校楼宇大多是带电梯的高层建筑,显得气派堂皇。尽管校园有点狭小,但是,由于规划设计很好,学校都充分利用了每一寸空间,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是精雕细琢。扶疏的花木、精致的雕塑、雅致的图书馆、温馨的咖啡吧、光彩照人的木地板、设施一流的专用室,处处体现了自然和人文元素有机融合。净化、绿化、美化、现代化、个性化的校园环境令人陶醉其间,流连忘返。
  可以说,如今的上海基础教育,硬件建设已经形成了布局均衡、规模适当,校舍设备等硬件水平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为基础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夯实了硬件基础。
  二、建峰填谷,科学评价,构建教育均衡的发展平台。
  1、组团推进 捆绑发展
  教育的主要矛盾是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上海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思路是建峰填谷,实施组团式发展。以优质高中带动薄弱初中的发展,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效益,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化。
  具体的做法是成立以办学质量好、社会信誉高的高中学校为核心的教育组团,发挥品牌学校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和优质师资的幅射作用。如黄浦区,就以五所优质高中为核心,形展了五条教育链。2002年8月,原明德中学更名光明初级中学,与光明中学携手建立了光明教育链。2003年9月,市六中学更名格致初级中学,结盟老牌名校格致中学,组成格致链。此外,还有市八链,敬业链,大同链。这些教育链之间的学校有各自独立的法人,但他们在师资培养、教研教改、对外交流等方面广泛合作,相互促进。通过组团推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全区初中均衡发展,努力满足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
  2、五四分段 小班教学
  积极推进"五四分段"学制改革,根据各区域不同情况,挖掘潜力,创造条件,稳步实施。到2003年9月1日为止,全面实行"五四"学制。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制,其中六年级作为初中预备班,倡导以新的理念指导初中预备班教育教学工作,加强"五四分段"后初中教育阶段的课题研究,指导学制改革后的学校管理,重视预备班学生角色转化、心理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教学的衔接,使预备班教育教学成为进一步提升初中水准的新起点。
  普遍推行小班化教学,原则上初中班生规模不得超过四十人,其中黄浦区规定不能超过35人。充分利用小班的时空优势,课堂上,师生间的活动密度、强度、效度得到增强。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实践证明,小班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发展等起到明显的效果。
  3、聚焦课程 一校一品
  中小学二期课改全面铺开后,各校推进了学校三级课程建设,开发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做到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拓展型课程特色化,研究型课程普及化,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各校都开发出各有特色的拓展性课程,真正做到了一校一品。如格致初级中学开发了《茶艺》和《船模》两门课程,该教材现已成为上海市公开发行和使用的通用教材。两门课程都有专用教室,专业教师,经过培养,不少学生荣获了"上海市优秀小茶人"和"上海少科院小院士"称号。
  学校开展拓展性课程,师资很重要。上海市把青少年活动中心纳入教育局管理,活动中心对学校艺术科技教育工作发挥了指导、管理和服务职能。每周中心都会派出数十名教师到各基层学校,为学校拓展性课程义务授课。如中心的教师就到格致初中开设了20多门拓展性课程,不收取任何费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4、科学评价 注重激励
  以量化的方式,对教育水平和发展趋向进行过程监测,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积极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有效作业体系、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综合素质展示活动等,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全面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本着科学性、发展性、过程性、激励性的原则,从德智体美多方位,探索出了一套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度。以发展性评估的理念改变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只重视结果不关注过程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体现公平、注重激励、促进发展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激发学校和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主动性;通过推广发展性评价的研究成果,促进学校逐步建立自主发展的内在机制。
  三、合理配置,以人为本,打造优质均衡的师资队伍。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干部和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几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一直致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和师资队伍,打造教育人才高地,以此作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1、加强培训 力促提升
  教师专业水平是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上海市紧密结合二期课改和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加强市级、区级、校级教师培训,以学校本位、教师本位、实践本位为准则制定针对二期课改的培训计划,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帮助教师自我进修和提高,尽快找新准自己最近增长点,实现专业快速发展。
  借助外力,每年选派数十名初中教师(双语教师)赴加拿大和英国进行两个月短期培训,该项计划将延续数年。以此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优质师资,以便更好地与国际优质教育接轨。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使教师深入了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措施等,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优化配置 加强交流
  从2003年起,凡是中学申报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必须有在初中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在评选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评审高级教师的指标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初中。鼓励重点中学教师到初中,以及初中校长与骨干教师到重点中学轮岗任教、兼职、交流。
  通过政府牵头,让城区学校与郊区学校之间开展对口支援和教师互培工作,促进和帮助郊区学校初中教师的整体提高,如黄浦区格致初级中学结对帮扶嘉定区启良中学,经常性地两展两校之间的教研活动,增强教师交流合作的机会,实现资源共享,观念同新。
  3、创新机制 灵活用人
  为化解教师紧缺,解决教师年龄、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教育局多渠道引进外地优秀教师到薄弱校任教。在人才引进上,坚持高学历,高职务,低年龄的原则,侧重引进紧缺学科的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师聘用合同制,全面推进教师岗位聘任制度。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对落聘的教师采取培训和分流的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进取精神。
  完善干部培养选拔制度,黄浦区在提拔校级干部时,培养对象至少要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各工作两年。确定为培养对象后,集中参加理论学习。然后四人一组,跟随本区一个名校长进行跟班学习,全面学习学校的管理智慧。这种干部培养的方式能够选拔出工作经验丰富,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人,而且在名校实习一段时间后,能够把好的管理经全带回自己的工作单位,也一定程度促进了教育均衡。
  4、名师引领 导师带教
  上海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了很多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有固定的场所,并由教育界有相当知名度的教师坐镇,运作经费全部由市财政提供。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由知名教师担任,工作室成员则公开进行招募,然后对申报者严格审核和考察。经过材料初审后,再通过答辩方式确定成员,将最有能力的老师组织在一起,使得组建的工作室充满生机,成员们集思广益,共同进步。
  如名校长工作室的成员是这样选拔的:由专家和教育局领导组成答辩会评委,首先校长进行15分钟的演讲,接着是专家提问。演讲由校长阐述办学思想和办学成效;答辩由教育局领导亲自参加并提问,分为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答辩后根据成绩甄选确定工作室成员。
  名校长工作室每月有一到两次研讨,地点在各校长所在的学校轮流进行,内容紧紧围绕各校的办学特色或主要问题。工作室的研修主题也包括当前一些热点教育,工作室有时也会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和研讨。
  如上海格致中学张志敏校长就带了一个校长课程班,由黄浦区七名校长组成。本年度,每月在各校开展课程建设汇报会。汇报时邀请教育局领导及专家组成点评团,对各校课程建设方案及成效进行评审,肯定成绩并提出改进意见。这种常态的交流研讨,具有强烈的学术氛围,能够及时探讨和解决一些教育难题,达到经验互享、共同促进。
  各校纷纷自主聘请退休的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组成导师团,以加速学校内涵建设,加快青年教师培养。如格致初级中学聘请了多名退休的专家型教师组成导师团。包括从格致高级中学退休的特级教师钱伟康,高润华,柴志洪等。名师导师团有独立的办公室,导师们每周到校听课一到二天,学校每学期安排导师带教两名教师。从备课、上课、评课、命题等全方面跟踪培养青年教师,绘制教师的成长曲线。十分有效地发挥导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大大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
  如今,领导干部想干愿干、勇于争先的竞争氛围初步形成,教师敬业爱岗、合作互助的风气日益浓厚,课改理念深入人心,骨干教师梯队初步建立,越来越多的干部、教师朝着专业化、研究型的方向迈进。各校都培养出自己的品牌教师,师资逐渐走向优质均衡。
  四、以沪为师,充分借鉴,推进优质均衡的泉州教育。
  古语云:见贤思齐。上海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的经验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财富。
  在泉州,各级党政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如泉州教育局明令禁止民办初中通过选拔考试招生的不公平做法,如今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晋江财政近几年都拨巨资帮助薄弱校完成校园改造,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这些有效的举措,都很大程度地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但是,在有些地方,教育均衡仍然任重道远,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仍然无法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机会。造成教育不均衡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不均衡:由于历史原因,各校办学条件的家底不同,形成了有些学校富丽堂皇、办学条件一流;而有些学校则破烂不堪、基础设施滞后。加上有些地方官员只愿锦上添花,不肯雪中送炭。缺乏全局意识,行长官意志,倾财政之力办窗口学校,以应付场面,而忽视了薄弱学校的改善。长此以往,校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恶性循环。
  2、生源不均衡:由于加大城市化进程,很多富裕的农村家庭不断挤进市区,造成市区优质学校门庭若市资源供不应求,而乡村薄弱学校则资源过剩门可罗雀。这必然导致市区中小学招生时设门槛,水涨船高,高价入学的择校生应运而生。据说,在招生时,有些领导为了解决亲友学生的入学问题,也得向重点学校的校长递条子示好。而普通家庭的子女只能听天由命就近入学。这无疑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处于不公平的位置。
  3、师资不均衡:由于工作环境、教师待遇等方面存在差异,师资配置越来越不均衡。普通学校优秀师资都争着调动到重点学校。而重点学校则凡进必考,优中选优。很多教师"有路去路,没路才回来找老主顾"。普通学校无法挑肥拣瘦,有人上课已是万幸。
  4、评价不科学:由于以上各种资源的不均衡,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性。但主管部门在评价时,不看起点,不看过程,只看终点。把所有的学校放在一起,用同一种尺度衡量优劣,只以成绩论英雄。
  在推进教育均衡方面,我觉得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当担起重责,个人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1、加大财政投入,适当倾斜弱校。与上海、江浙相比,我市的教育投入仍有很大的差距,生均公用经费、基建投入比例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后在财政许可的情况下,要加大投入,同时应该更加注重薄弱的学校。在上海,由于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保障、资金保证,校长在经费上无后顾之忧,能够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抓管理,各校都能够实现优质发展,遍地开花。
  2、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当前各地都在加快城镇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新的规划要与义务教育发展紧密结合,不断优化中小学布局。整合撤并一些较小的教学点,创办一些拥有一流师资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规模较大的学校。
  3、制定地方法规,规范教育行为。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出台针对招生公平、教育收费、资源配置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对违反规定人为制造不均衡、招收择校生、收取择校费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责任追究。用法律法规为教育均衡保驾护航。
  4、实施目标管理,落实双线责任。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并纳入年度计划。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县市区教育局长向市教育局递交责任目标状,形成双线责任,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格局。
  5、试行师资轮换,实现师资均衡。在一些国家,教师轮岗已成为国家法律。如日本公立学校的教师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校长的任期也只有2年,如果连任,就必须在校际间轮换。我们可以推行名校、弱校校长、教师进行轮岗,实现双向交流,从而缩短管理能力、师资水平的校际差别,推进教育均衡。
  6、完善远教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光纤宽带教育城域网,让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使广大农村中小师生享受到与城里师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绝非一日之功,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坚守和推动。只要我们咬定青山,朝着这个目标积极迈进,相信我们的教育终究会是人民满意的教育,而所有的学校,也必将成为学生喜欢的学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