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措施
时间:2011-07-29 11:36 浏览量:

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蔡明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列出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即到明年要实现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如何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1、专业解读,提高认识,明确职责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概念,它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一种期望达到的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也是指导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均衡发展包含了多个维度:在空间结构上,主要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在时间进程上,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得到大致均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并能获得尽可能发展与成长。就其实质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受教育者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与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学生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入学与就业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学生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区域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能仅限于教育部门,而是应包括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各部门都必须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简单的低层次的均衡,它所追求的是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均衡。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应关注办学条件的标准化问题。政府层面,应统筹规划,让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管理水平、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配置、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等方面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其公共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相适应;学校层面,要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学生,面向每一位学生全面、个性、健康而和谐发展。
  2、政策倾斜,改造薄弱,缩小差距
  我们国家特有的政治体制,决定着政府在各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力量,同样,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也不例外。区域内薄弱学校的改造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工作和重要保障,政府应出台向薄弱学校倾斜的相关政策,以支持加快区域内薄弱学校的改造进程。薄弱学校的改造包括学校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教师队伍等"软件"的提升。
  2.1 硬件设施设备的改造,主要是政府加大对薄弱学校的资金投入。
  薄弱学校硬件设备的改造,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薄弱学校改造规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二是建立健全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督导;三是资金的投入要刚性指标,向薄弱学校倾斜,每年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中,对薄弱学校应有相对倾斜的百分比,并随着每年教育投入的增长而增长。
  2.2 学校软件的改造与提升,主要是提高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严格执行我省颁发的《福建省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意见》,认真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培训和校长教育管理能力培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应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区域内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分布情况与各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与措施;业务部门应加强研究,为薄弱校教师"量身定做"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方案,为薄弱校教师开展培训与指导;建立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长期的教学、教研帮扶制度,帮助薄弱校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断缩小与优质学校的差距;
  其次,在教研部门和教师培训部门的帮助与指导下,制定学校教师队伍中长期成长规划,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第三,出台相关有利于薄弱校的政策,如:城乡教师职称晋升实行差别待遇,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中小学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适当增加薄弱校高级教师职务的比例;适当提高薄弱校教师的奖金津贴等;
  第四,逐步建立优质学校教师轮流到薄弱校的支教制度,并对其工作实行严格的考核与评估;
  第五,适当限制优质学校随意到薄弱校挖掘优秀骨干教师的做法,彻底根除教师流动中的腐败问题。
  3、创新机制,加强督导,改革评价。
  创新并激活义务教育的各项运行机制,如: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考试和教育评价制度,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1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督导评估体系。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定期(每两年或每年一次)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一次综合督导评估。把督导重点放在各学校端正办学方向,转变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督促学校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3.2 改革招生制度。实行优质高中(一级达标校)招生与各初中综合办学水平相挂钩,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各初中办学水平高低等要素分配到校,并不断提高定向生的比例;建立区域内公办初中校划片招生制度和民办初中校随机抽取学生并限制招生名额的制度。
  3.3 构建中小学生素质发展测评体系。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充分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这过程中,评价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是多元的,因而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多元化,应做到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等相结合;学生素质测评突出基础性、全面性、实践性、选择性,运用口试、笔试、动手操作等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办法,为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特长展示提供空间。
  4、干部交流,规范运作,管理均衡。
  学校管理水平的均衡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健全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干部定期交流机制和长期规范运作机制,实现教育管理水平的均衡发展。
  4.1 干部交流。"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素质的高低决定学校的成败,没有高素质的校长,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内既要建立教师的交流制度,更要建立教育管理干部的交流制度,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可以尝试教育管理干部互派挂职,以实现教育管理干部的均衡发展。
  4.2 规范运作。规范运作就是要依法治校,即学校管理应遵循法制原则和法制精神,保持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学校不能换一任校长,紧接着就换一批规章制度,随意更换管理形式与管理措施。应在严格遵守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尊重学校传统,传承学校优秀管理成果和办学规范,不断创新改革不适应学校发展的各类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发挥管理出成绩、出质量、出效益、出人才的功能,保证学校工作稳步上升。此外,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颁布详细而并非粗线条的管理规范,从校长的任命、培训,到督导部门的检查、指导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所有学校的管理水平大体均衡。
  4.3 经验交流。区域内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应定期举办校长、教师论坛;召开管理心得座谈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交流;教研备课活动、科研信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交流等。交流的形式或面对面或沙龙式或电话或网络等。
  5、扎实课改,全面推进,寻找突破。
  扎实而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5.1加强培训,把握方向
  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引领的有机结合、"研"与"训"的有机结合、送教下校与校本培训的有机结合等,让区域内全体教师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专家理论培训与一线骨干教师实践引领的有机结合。我市在教师进行培训的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仅靠教育理论专家集中的通识培训,而采用既有教育理论专家的理论引领,又有丰富经验教师的示范引路。通过这两种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培训,包括课程改革的背景、目的意义、学科教学的目标方法、课程的结构内容、课程实施环节等,让教师对学科要求、学科特点、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都熟悉掌握,在实践中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
  (2)主题教研活动与日常教师培训的有机结合。首先,区域教研部门应统筹安排每学年区域内学科教研活动,找准各学科教育教学的重难点问题,科学策划,认真组织,做到每次活动前都有计划、有主题、有重点;活动中有展示、有交流、有争论、有碰撞、有突破;活动后有反思、有总结、有提升,并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让网络教研参与其中,让这一种主题教研活动有后续与延伸。其次,充分发掘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整合优化资源,切实把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与教师培训进行有机结合,并以此当作促进义务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重点,做到不走过场求实效,不求"形式"求提高。第三,要取得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把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课时数计入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课题数,让参与教研活动的老师一举两得,提高他们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送教下校与校本培训的有机结合。区域教研部门和培训部门要充分发掘、整合并优化区域内各学科骨干教师资源,经常性组织送教下薄弱校,对薄弱校进行专业引领和教学"扶贫",促进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共享,提高薄弱校教师的专业能力。
  5.2 科学评价,提升内涵
  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分出等级与优劣,而是为了改进与提高。因此,要改革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等的科学评价体系,以激发教师勇于参与课改的积极性,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实践,专心探索。比如,在学生评价上,改变只看重考试分数的做法,转而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多元化发展,变终结性评价为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把学生个性的激发、能力的升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在教师评价上,关注教师的发展,重新摆正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鼓励教师终身学习,以学历提高促能力提高,鼓励教师进行研究,引导教师把教室作为课改实验室、把教学作为师生交往互动、民主对话的过程,不断促进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在学校评价上,注重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将学校的考评与学校声誉、校园文化建设挂钩,关注学校的特色建设、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潜能,提升学校内涵,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3 营造氛围,关注课改
  教育系统各部门要加强对新课程的舆论宣传,营造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让家长、社会明白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意义,明白新课程改革对孩子终身发展的必要性和巨大影响,要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其监督、评估、引导的作用,以取得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取得社会对新课程改革的关注与呵护。
  5.4 聚焦课堂,深化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课堂,要引导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勇于教学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生命活力。因此,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立足课堂、关注课堂、聚焦课堂,从课堂教学改革中寻找突破口。
  6、技术支持,资源共享,实现均衡。
  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教育的制高点。教育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媒体、超文本、远程信息传递、虚拟现实等手段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教育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跨时空传输,为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与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消除"信息贫困",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为加快教育信息步伐,以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晋江市委教育工委的关怀下、在福建师大教育学院的支持下,我校从2009年起在全省率先进行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多方调研、研究,采取了"分学科面对面与网络远程培训结合"、"送培下校与校本教研结合"两种培训形式,深受培训老师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应用水平,更新参与培训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下,统一思想认识,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宣传,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加大对薄弱校的软硬件改造与建设,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努力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措施,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