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践教学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5-06-26 16:53 浏览量:

晋光小学

  一、课题的缘起
  国家总督学柳斌强调,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要加强实践教学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教学是指自然课、劳动课、计算机课、活动课,社会实践以及其他需要学生亲自实践去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活动。现代教育技术指的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现代科学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现代教育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学方式提供了物质支撑。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来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就是知识创新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学校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但是,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筛选信息、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就必须改革传统教育。加强实践教学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实现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推动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二、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参与活动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有参与实践锻炼,才能为终身发展夯实根基。
  2、现代人才观。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日新月异,作为我们教育的主体--学生,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必须具有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提供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想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四大要素:情景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商、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而且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
  4、教学媒体的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教学信息的多样化、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教学系统的交互性等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实验目标
  1、课题研究理论目标:在研究中吸取新的资料,新的经验,新的例证,再加以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解析,从而构建加强实践教学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的教学模式,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之路。
  2、课题研究实践目标:
  ①学生发展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②教师发展目标: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及其认识水平,研究能力,教育教学技能,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创新意识、整合能力,主体的生命潜能得到发展。
  四、实验遵循的原则
  1、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原则。
  2、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
  3、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原则。
  4、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五、实验的主要做法
  1、加强实践教学
  学校确立管理目标,营造环境课程,落实管理措施,突出实践教学,积极创办特色,大力发展少儿科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遵循教育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原则,认真实施科学技术活动课程计划,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小制作、种植饲养、科学实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信息传播等形式的科技方面的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造意识、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保证上齐开好自然课,办好自然科技兴趣班和"5+1"周六自然科技培训活动,分年级、分层次,普及和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普及科技知识,又发现、培养科技爱好、特长人才。同时,坚持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开展"六个一"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读一本科技书,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参观一次科技展览,听一次科普讲座,写一篇科技小论文。活动内容与形式力求丰富多彩:"三小"作品表演赛;"藏一份绿在手心"科普演讲;"金钥匙启迪未来发展"系列活动(计算机绘图、电脑小报制作、班级主页设计、电子线路拼装、环保生物角展评、动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气象观察现场表演、水质化验演示等)。与此同时,学校还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市劳动实践基地和市红领巾假日农庄实践,充分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学校的科技教育形成传统,具有特色,编印《少儿科技活动》校本课程,受到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评估组的充分肯定。
  2、探索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高新技术,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模式、软硬件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相对传统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教师是综合型的,要懂相关学科,知识面要广,有教学机智,善于处理教材、学生、媒体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其中包括:①信息技术不仅提供多媒体的手段,而且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呈现教科书以外的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将这些教学内容集成在计算机中随时供课堂教学选用。②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③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或超时空开放。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3、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校注重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各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高度交互信息传递的特点,积极探索教师、计算机、学生三维多向教学模式。努力使学科教学在整合教学模式改革上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使用的认知和探究手段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以达到教学互动进程最优化状态。
  (1)演示型教学模式
  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有色有声有形的动态多维立体逼真情景,能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同时去感受这一具有时空的情景中的信息,学习兴致盎然,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如《草原》一课的教学,由于学生对草原的认识是比较陌生的,上课伊始,设计运用优化的情景和教师生动的导语,真挚的情感去扣击学生的心弦。当悠扬粗犷,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旋律响起时,那动感的放牧实景尽情展示课文内容的魅力,将学生带到了辽阔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在学生有了感性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导入新课,去感受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这样生动、鲜明的形象展示和教师那优美的导语,会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留下美好的印象,为下面自觉地接受语感训练打下基础。
  (2)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
  利用网络中丰富的资源及强大的交互能力,让老师把课堂教学中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转换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让学生在网络中利用搜索引擎自行查询有关资料,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老师自己制作的一些教辅课件学习知识,培养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如自然科《纸的研究》一课,教师确立了"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理念,教师以网页的形式进行辅助教学,充分提供给学生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科学,学习科学知识。教师提供了有关纸的网址,让学生上网冲浪,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让学生了解有关于纸的知识、纸的用途、纸的品种、纸的特征等。同时又利用在网页中填写实验报告单等形式,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调控。
  (3)网络环境下合作研究性学习模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个别化异步指导,能使学生与校外专家、研究者建立有效、快速的联系,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具体表现为五方面:一是网络技术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这类技术为学习者主体地位的落实、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与行为方式的基础。二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较好地解决了研究性学习材料缺乏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如何使用、发挥其作用的问题。三是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和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得学习者可以更为高效地检索有关信息,并获得信息判断、筛选等能力的锻炼,从而有效保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四是网络的交互性为研究性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环境,并使每一个独立个体的话语权得到尊重,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现实。五是网络的超时空性,迫使课堂格局发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够实现弹性更大的自主学习,教学民主有可能发展为必然。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教师指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创设"地球简介、地球资源、地球与人、保护地球"四个模块,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到社区、乡村进行调查,上网搜集资料,了解人们对生活环境、水资源、森林资源的认识与破坏情况,各小组围绕各自的探究主题进行讨论,写成调查报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实地感受地球的"唯一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地球,把探究性的结论加以实践,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又如数学课《大嶝岛旅游经费预算》,要求学生四人小组完成旅游经费预算。学生通过网上查找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加、减、乘、除、估算、计算、数量关系、求平均数等)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小培养了预算能力、合作能力、搜索信息能力以及演示文稿制作能力、演讲能力、思辩能力和评价能力。
  4、设立专题学习网站,拓展学习时空,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
  专题网站是在网络环境下,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与专题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工具,围绕某一专题而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发现学习活动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建立专题教育网站,丰富教育信息,拓展了教学、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如何发挥网络的这一优势,并利用这一优势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呢?我们的专题学习网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尝试,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开发学习资源,建立专题学习资源库是师生共同的任务。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只要教师将他们组织起来,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不仅获得超出了教科书的大量知识,而且将信息技术课学到的技能,应用于学习资源库的建设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去收集、制作素材,并且由学生动手编排制作,其内容之丰富,结构之严谨,技巧之娴熟有的并不亚于教师。我们依托学校网站,建立了一个施琅将军专题学习网站,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网站,找到有关施琅将军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以及学生制作的有关施琅将军的书法、图画、摄影、演示文稿等作品。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是一支不可低估的网络资源建设的生力军,建设专题学习网站既体现共建性又实现共享性,一举多得。
  5、建设共享资源库
  光有好的设备是空架子。学校领导结合校情,着力抓好资源库的建设,引进K12建库王,和浙江大学网络平台。组织发动教师通过以下途径搜集、整理、研制教学资源(1)互联网上下载。(2)数字媒体资源中获取。(3)把传统方式保存的资源数字化。(4)自主开发文本素材及媒体素材。(5)资源交流。建立涵盖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学法指导、音像素材等子库,内设有精品试卷、优质教案、优秀课例、精彩课件、优秀论文、教学素材等子库。学校还要求青年教师每个学期积极参加"四个一"评优活动,即设计一份教改教案,编写一份精品试卷,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制作一个教学课件上传到学校资源库。目前,学校资源库里的课件、试卷、论文、教学素材等资源达30G 以上,上传到市资源库的资源达10G以上。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了高效、及时、便利的条件,连续两届被评为市"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先进集体"。
  四、实验的基本成效
  随着实验的步步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相同的教学时间却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学得更加轻松。喜人的进程足以表明:本课题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本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在网络环境下,在教师引导与帮助下,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工具和载体,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1、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实现怡静与活跃的统一,紧张与愉快的和谐。学习方式由同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及"发现学习"。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品尝到"发现"的欢乐和求知欲的满足。如情景作文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提供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进而当场进行文字录入,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作文的欢愉。这乐趣既在写中,又在评改中。通过当场发布有代表性的习作,让学生分享他人佳作的乐趣,这乐趣体现在比较、欣赏中。此外,计算机辅助作文,使例文评析,互改互评都变成师生面对面的活动,为学生修改作文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让学生特别需要体验"丰收"的喜悦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
  (2)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增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多,他们在彼此平等的接触与竞争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都大大提高,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有所增多,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与此同时,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实践探究。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展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跃上新的台阶。
  (3)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信息素养是获得终身教育的基础。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确定、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整理、信息的集成将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夯实根基,即熟练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及相关应用软件完成实际学习任务的能力。实验表明多数学生能够在网上搜寻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自学,可以熟练地运用标题搜索、主题搜索和关键词搜索技术。具备确定、提取、评价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和评价。计算机及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方便、丰富、快捷的信息与知识。
  (4)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优化
  心理学家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自己选择视听内容,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将涉及边缘或其它学科知识,以其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能更深更广泛地学习所学科目,也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增进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它打破了学科界限,这更容易使知识融会贯通,增强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利于强化记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如小学自然第九册《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象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并转化为学习动力。首先展现一幅火的画面,通过声音与动画的刺激引起学生注意,并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观察,小组讨论,以激活合作学习,主动发言,善于倾听,乐于吸纳,追求新知。接着,在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中,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进行虚拟的实验--蜡烛在杯子中燃烧,将杯子里的氧气展现出来并逐渐减少,慢慢耗尽,同时出现的是蜡烛的火焰随之减少以至熄灭。清晰简洁的模拟实验,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自然理解燃烧需要氧气的条件,进而掌握灭火的要素。这样的教学,教师从"权威"角色向"伙伴"角色转化,变"讲师"为"导师"。
  (2)教师教学行为变得新颖而多样
  利用网络备课,能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网络资源经过教师的收集、分析、处理,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余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多种媒体,以生动活泼、形象生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觉通道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网络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实现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格得到更好的照顾,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和发展的个性化。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我们逐步走出计算机运用的低水平、操作化的倾向,从单纯利用计算机学习逐步迈向多元学科整合的全方位智力发展,构筑知识、情感、技能相融合的高智慧教与学体系,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教与学变得简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变成自身素养的积淀。随着试验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会给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者及教育对象的定位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如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要让学生由认识二维空间的平面图形到认识三维空间的立体图形,显然是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发展,尤其是直圆柱体的特征及体积公式的推导涉及的几何知识较多,学生难以接受。据此,充分利用微机的动感操作和实物演示相配合,同时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在学生主体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最终把新知识同化后纳入原认知结构中,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其教学过程是:先借助屏幕显示三个不同大小的圆形,让学生求它们的面积,复习旧知,促进迁移,搭起通往新知的桥梁;接着,让学生观察体积大小明显不同的装水的透明的圆柱容器,比谁的体积大。当学生疑惑不解时,适时揭示课题,进而引导参与,共同探讨圆柱体体积公式,发挥计算机在辅助教学中集声、色、光为一体的优势,在屏幕显示一个底面积和侧面积不同颜色标出的圆柱体,沿着底面直径切割成16等分,把等分的16块小扇形松动、散开,插拼成近似长方体,让学生细心观察后讨论: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分别与原图形的哪一部分有联系?借助媒体并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水到渠成,学生对长方体V和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自然迎刃而解。同时即时反馈,强化训练,回顾过程,储存信息,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期望,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发展。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为教师创造了更多校内外交流互学的机会,通过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展示、个案剖析、论文交流等形式,我们发现教科研人员运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进行教育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统计和分析等处理,大大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
  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加强实践教学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多元学科的整合的全方位发展,构筑知识、情感、技能相融合的高智慧教与学体系,运用信息技术使教与学变得简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变成了自身素养的积淀。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巧妙地应用多媒体,声像、视听结合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应用多媒体,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用多媒体,可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应用多媒体,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应用多媒体,能促进学生感知、观察、思维、想象,同频共振,使学生完成"感性--理性--实践"的两次认识上的飞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带动了全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信息技术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俏的课件演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是"凑合",而不是整合。
  2、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专家设计开发的教学和学习的资源与一线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距离,而大多数教师自身又缺乏开发资源的条件。
  3、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搜集、甄别、提取学习资源。
  4、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网络教学的发展性评价工具,评价落后于课堂教学改革,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六、今后研究设想
  1、积极创造条件,推广现有的成果与经验,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协作。在各学科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创新精神。
  2、继续完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抓好校本培训工作,让老师们把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佳时期,能根据教材的特点,本着实效的原则,灵活运用。
  3、深入进行课件与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避免出现高耗低效现象,使多媒体课件及学习资源的设计向系统的资料库、教学库的方向发展,为老师的二次开发提供方便。
  4、如何运用在线学习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网络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主要参考资料: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何克抗著
  2、《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 马和民主编  
  3、《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1》 瞿葆奎主编 
  4、《空中校园:网络传播与教育》 傅荣校、杨福康著  
  5、《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 郭绍青主编 
  6、《教育与发展》 林崇德著  
  7、《信息教育展望》 祝智庭主编 _
  8、《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 [美] P·Norton等编著 吴洪健译  
  9、《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美]杰里·盖尔主编 高文等译
  10、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http://www.nrcce.com)、
  中国电化教育网(http://cet.hedu.net)、 
  中国教育先锋网(http://www.ep-china.net)
  以上网站中的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材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