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三中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5-06-26 11:18 浏览量:
  一、 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我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县教育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全面落实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光纤千兆校园网已经建成使用, 学校网站开设教研组主页、资源中心、德育园地、高中新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心理健康等模块,网站资源丰富,日访问量平均达到500多人次。教育信息服务体系的形成,既有效地开发、引导了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又很好地满足了广大师生的现实需要。
  2.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几年来由于认识的提高,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学校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日趋完善。到目前为止,全校有3间电脑室、20多间多媒体教室。
  3.信息技术教育基本普及。全校45周岁以下的老师都通过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能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自己制作课件,学校有三个年段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近几年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合格率均达到99%以上,课外还开设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效果显著。
  4.教育软件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全校已经基本得到普及,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也进入到高一层的探索阶段。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较快,以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为教师提供了各种辅助资料、优秀课例、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和制作课件的基本素材,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理念转变。
  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建设轻培养。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由于培养工作不到位以及机制和管理体制等原因,一方面全体教职工的信息素养还较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系统的维护和相关信息建设人员紧缺,造成信息技术的内在需求动力缺乏,相当一部分已经建成校园网的学校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制约。
  2.穿新鞋走老路,搞花架子。有些老师在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仍然按照传统课程应试的教育观念主导信息化工作,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不讲实效,搞花架子,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不仅使教育信息化成了师生的额外负担,而且严重背离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宗旨。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使之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让信息技术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应用到教与学当中去;必须要把信息技术从教师的辅助教学手段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在网络环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3.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不能共享。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共享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特征和目标之一。由于没有统一的建网标准规范和协调规划,加之信息化产品市场发展不成熟,一些老师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仅仅考虑自身情况,相互之间封闭,资源的通用性、互换性差,出现信息的重复录入和多重版本不统一现象,仅能满足自身应用,无法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
  三、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后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加快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应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切忌不要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停留在用媒体设备代替教师讲课,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写板书,用电子文档代替印刷教材的初级阶段,这样必将使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向歧途,也不可能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这也决不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对此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的引入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的观点对教育行业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达到全新与超前认识的过程。只有在此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才是我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