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泉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来源:泉州市教育局 时间:2023-02-28 23:28 浏览量:

  2022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泉州市教育局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十四五”教育专项规划和教育惠民生补短板专项行动,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呈现稳中向好的新态势,在新征程上实现教育新突破。

  一、2022年工作亮点

  一年来,市教育局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全市教育工作亮点纷呈。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推向新高度。市委、市政府召开常委会、常务会研究教育工作38次,首次召开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会,首次高规格隆重举办教师节庆祝大会。首创由市领导牵头的中心市区学校规划建设专班,建立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市政府研究教育用地规模创历史之最。新增幼儿园学位1.2万个、中小学学位2.7万个,同比增长33.33%、80%。全面完成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公办幼儿园建设规模、义务教育新增学位数规模、争取省上资金补助全省第一。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新活力。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依据教育督导法定职责,对标中央和省上做法,设立总督学、副总督学,增设督导科,原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更名为市教育督导评估监测中心。实施基础教育引才方案、试点中小学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等重点改革项目。义务教育学校实现课后服务“2+N”模式全覆盖,约100万名师生参加课后服务。“双减”持续提质增效,10个案例入选教育部、省教育厅典型案例,学科类培训治理“回头看”成果明显,做法经验被国家、省级媒体报道刊发60篇。

  教育转型质量提升取得新成果。全面消除义务教育56人以上大班额,以“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和“5G+专递课堂”为抓手,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县级以上示范幼儿园达525所,在省对市绩效考评中学前教育发展指数排名第二,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达1152所,占比72.23%,数量居全省第一。积极培育与推广教育教学成果,获奖情况创历史新高,2022年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11个项目被推荐参评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17项,9个项目被推荐参评国家级。

  服务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贡献。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99.16%,公办率58.78%,普惠率92.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91%。保障随迁子女34.67万(全省规模最大)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公办就读率达94.16%,控辍保学实现常态清零。“0313”泉州疫情发生后,科学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快速平战转换机制,守牢校园安全稳定底线,确保抗疫教学两不误。华侨大学入选第二轮省级“双一流”高校,泉州师范学院入选省级一流应用型高校。高校、职业院校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7万余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次,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留泉率近50%。

  二、2022年主要成效

  (一)聚焦党建引领,政治建设扎实推进。一是不断加强政治理论武装。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教育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年开展学习23次。利用思政一体化建设平台,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教研、使用。成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推动领导干部讲思政课或作形势报告机制常态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3次到高校上思政课,组织委局领导、高校党委书记、马院教授一线宣讲。在全省率先制定泉州市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方案,举办“勇当主力军、机关我先行”教育专场论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二是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6所学校试点实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调整市直教育系统校级干部43名,其中提任25人、交流轮岗11人;调整市教育局机关干部31人次,其中提任8人,晋升职级14人,交流轮岗9人;公开遴选公务员2名。创新局机关与学校中青年干部双向交流挂职机制,首批17名干部参与实践锻炼。三是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常态化落实巡听旁听制度,运用五好党支部创建等载体,创建4个市委党建示范点、市基层党建工作实训点。继续向市属民办高校选派党组织书记,首次选派干部到市属民办中小学担任党组织书记。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排查大中小学教材教辅、中小学校园课外读物2860万本,全面规范教材、教辅及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召开“党建+”邻里中心托幼托教服务功能建设现场推进会,引入托幼托教机构51家,开设“近邻学堂”123个,提升学校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水平。

  (二)聚焦五育并举,育人质量稳步提升。一是立德树人成果持续深化。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遴选125个省、市级德育精品项目、思政课示范课,泉州师院、泉州五中入选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遴选2296名先进个人和592个先进集体,组织开展中小学班主任、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2人入选全国展示交流。泉州被确定为省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验区”,安溪县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出版《海丝·海韵》研学实践教育用书,培育省市实践特色项目35个、实践基地(营地)35个。建成禁毒示范校52所、教育基地54个。二是健康教育水平持续提高。在全省先行试点学生体质健康电子化测试,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及格率达95%以上。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健康副校(园)长配备率达100%,确认第一批市级标准化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123所。成立学校美育专家库,编订出版《泉州“世遗”乡土通识读本》。组织中小学生艺术节,奕聪中学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入围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现场展演,7个作品在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获奖,数量占全省过半。三是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攀升。举办G20优质高中联合体系列活动3场;开展2023届新高考备考专题研训,优化强基计划培训,首次高中三个年段均开展特优生素养发展夏令营;开展全学段专题精准教学视导活动70场;提供“订单式”服务,优质赋能乡村振兴,精准送教送培184次;组织2场省级、17场市级教育教学开放观摩研讨活动。五大学科竞赛获省一等奖人数全省第二,全学科作业设计比赛获奖总数全省第二,省级以上科技创新获奖总数全省第一。校企共建省级产学研创新平台164个,联合开展科研项目877项、获得专利1285项、技术服务收入约1.8亿元,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8项,总量全省第一。

  (三)聚焦公平质量,优质资源更加均衡。一是推进基础教育对标争先。联合11个部门出台《泉州市“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方案》,修订《泉州市示范幼儿园评估办法和标准》,新增各级示范幼儿园45所,优质资源覆盖率提升至47.30%。全面启动乡村学前教育办学点建设和管理,组织18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开放活动,指导晋江市开展全省幼小科学衔接实验区实验工作和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的迎检工作。持续推进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公民同招”,推进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首次在中心市区老城区小学实行“单校片区+多校片区”招生改革,突破性规范解决困扰多年的市直小学集体户适龄儿童入学问题。首次推行全市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同一平台招生录取。在全省率先出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方案,遴选永春、泉港、台商区等县(区)作为先行创建县(区),探索实现路径和有效措施。二是推进教育教学阵地建设。确认首批“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23个(中小学15个,幼儿园8个),选育45所初中教育综合改革新优校。新增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141所(其中小学118所,中学23所),培育23所省级义务教育教改基地校。推进“5G+专递课堂”试点工作,推动市县两级56所优质中小学校,结对帮扶118所学校,涉及近3万名学生、近千名教师、556个班级,开展1000多次线上线下教研活动,2300节“同步课堂”,沉淀3000多个线上教学资源。5所学校获评省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全省8所),140个中小学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获省级优秀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获奖数量居全省第一。通过评估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7所、第二批示范建设高中1所,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培育项目15个。加强随班就读基地校和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培育26所省市级特教改革试点校、融合教育试点校(园),3节课、4个案例被省里推荐参加全国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全省6节课)和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活动(全省10个案例)。三是推进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推动出台《加快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建成产教融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期),组建3个市级分行业产教融合联盟,建设4个市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新增14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0个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标准建设1个国家高水平专业群、10所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36个高水平专业群。实施高校“留才奖”,组建51所公益性创业学院、市校两级创业服务团,开展12期“名企导师”训练营。积极稳妥推进院校布局调整,推动黎明职业大学、泉州医高专对标做好升本工作。深化对外合作交流,组建闽西南五市跨区域职业院校联盟,组织60余名教师、4所中学参与对外专项协作交流计划。

  (四)聚焦机制改革,教育活力有效激发。一是助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专业化。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增至19个,聘任第三届市政府督学(特约督学)158名。健全完善三级督政运行体系,全面完成省“对市督导”2021年整改和2022年自评工作,首次对12个县(市、区)“两项督导”全覆盖开展网络评估,创新对13个县(市、区)年度教育工作主要数据进行集中通报,在全省率先出台《泉州市县(市、区)对乡镇(街道)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工作指南(试行)》,教育督导工作经验多次在《中国教育督导》公众号刊登。二是助力教育管理机制制度化。推动中小学校长管理机制改革,探索推行校长职级制。推动教科所升格为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探索构建教研员专业发展体系。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泉州师范学院调整为“省市共建、以省为主”、泉州工艺美术学院调整为“市县共建、以市为主”;推动泉州财贸干校整建制并入泉州华侨职校。三是助力民办教育管理规范化。全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规模压减11323人,比省下达任务数多1800人。开展“公参民”专项治理活动,撤销2019年底以后审批设立的3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对3所学校名称及举办者变更。通过签订规范办学承诺书等,规范全市民办高中国际班和民办高中、中职学校办学行为;累计排查校外培训机构333家,“点题整治”线索台账更新32条查处整治信息,机构核验通过率和开通支付率均达100%,位居全省第一。

  (五)聚焦科学治理,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一是注重教育法治建设。开展民法典普法宣传、“学宪法·讲宪法”等系列活动,120多万名中小学生成为“宪法卫士”,参与率居全省前列。公布社会事务进校园活动20项,压减60%。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和全过程记录,出台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所有进驻省网上办事大厅的事项均实现100% “一趟不用跑”,即办率84.61%,五星事项达100%,群众满意度100%。完成毕业证电子证照数据转换51万人次,实现在办件过程中实时调用。二是注重疫情防控工作。精准做好校园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打好疫情期间“心理”战,组织制作心理疏导等系列科普知识小视频5篇,开通心理服务热线1127条,动员学校540名老师参与隔离点心理志愿服务。集结教育系统55名党员组成下沉一线抗疫工作队,选派6名优秀年轻干部前往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担任志愿者。开展城区学校与“新泉州人”比较集中的陈埭、池店小学“一对一”结对互助,得到全国农民工工作督察组充分肯定。建立疫情期间三级网上巡课教研制度等的做法在全省教研会作经验交流。坚持分类指导,分区、分期、分批平稳有序恢复线下教学;完善“网格化”“人盯人”“日报告”“零报告”等制度措施,强化师生健康管理。三是注重校园安全稳定。依托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开展学生日常安全教育,完成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全省率先设立中小学校安全管理岗位、中小学校学生法治委员岗位,学生安全事件同比下降12%。编制中小学校安全标准化运行提升指南,创建市级标准化建设标杆示范校125所。深入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推进2386家学校食堂实现“明厨亮灶”“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全覆盖。开展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攻防演练,严格落实政务网站信息发布“三审”制度,持续稳步推进教育系统软件正版化工作,在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考评排名第一,获评2022年泉州市“网络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六)聚焦夯基固本,教育保障不断强化。一是强化教育人才队伍保障。46名校长教师入选教育部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省特级教师、省最美教师及提名奖,入选人数居全省首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通过率100%,省级示范性进修校增至5所。推动出台《泉州市“基础教育人才引进行动”工作方案》,填补基础教育引才政策空白。全面下放中职学校和中小学中、初级职称评审权限,推进人才自主评价。优化市级以上名优教师和名师工作室管理,健全人才保护和作用发挥机制。推进依标足额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争取编制部门增编4794个。公布泉州市“教育世家”38户、特级教师41名、最美教师41名。开展专项整治,首次公布师德警示教育案例。组织送温暖走访慰问活动,发放慰问金53万元,举办市直教职工疗休养专班4期惠及200多人次。启动新教师“启航”和初中强师计划,遴选市级名校长150名、学科带头人500名,确认高级中学教师资格2332人。落实“桐江学者奖励计划”,新聘任特聘教授5名、讲座教授29名。实施职业学校名师(名工匠)培养工程,获批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和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全市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5%以上。二是强化基础设施保障。推动出台《关于中心市区一体化开发建设中完善配套学校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建立中心市区教育建设项目清单。如期竣工投用幼儿园33所、中小学项目51个,超额完成改造中小学近视防控教室3185间,推进全市250所学校体育场地试点向社会开放,省市为民办实事61个项目全部开工、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中心市区补短板新突破,东海片区2个项目开工建设,城东南滨江、北峰西华洋等片区配套学校启动建设,中心市区规划学校首次实现全部“落图”,新增规划学校6所、学位0.66万个。大力推动5所公办高校专项债券按时完成支付,泉州医高专南安校区动工建设。建设首批市级乡村温馨校园242所,其中市级典型案例13个,推荐省级5个、国家级1个。投入1.6亿元改善27所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三是强化经费投入保障。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达175亿元,较上年同口径增长约5.7%。拓宽教育经费渠道,发挥教育基金会作用,教育基金会共计签署5份捐赠协议。在全市率先推行财政预算项目库管理,开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实施市直教育系统资产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费管理规定,教育收费治理实效明显。开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市1069名)关怀行动,精准落实资助育人资助政策,全年发放助学金近3亿元、受益学生27.43万人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